王大觉 2020-07-24 作者:2007-10-25
王大觉名德锺,字玄穆,号大觉,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出生于青浦区商榻镇渔荇村(今前荇村)。祖父王炳华,原名诵尧,字伯瀛,清咸辛亥(1851)举人,耕读世家,曾祖王浚,也是个诗人。
王大觉年少能文章,早年在周庄沈延钟、沈迁镛兄弟创办的学校读书,智慧超群,博得赞赏。小学毕业后,因“试场中酣睡,良机失尽。”王大觉回到商榻渔荇村后,投入文海,甘于寂寞走上了自学成材之路,那时起他将祖父、曾祖父的遗作,经过一番努力,合编成一本《青海集》,书名“青箱”,其书有“家世相传”之意,《青箱集》分上下两册,即:《琴言馆诗稿》、《吟香馆剩稿》、《伯瀛诗草》等。
1913年,王大觉告别商榻渔荇村,迁居古镇周庄,过后一年并与柳亚子结识于黎里金镜湖畔,王大觉当时年龄最小,他比柳亚子小10岁,比陈去病小18岁。王大觉“才气横溢,风度倜傥”南社创始人陈去病对他的评价极高,说他作的诗“有压倒流辈,与古人可媲美。”
对这位熟醉熟醒,余谷无言,或低回善感,或心情豪迈的文友,柳亚子在1916年,曾寄王大觉这样一首短诗:“学书学剑成何济,闲熬屠龙倚马才。”当时的南社是辛亥革命时期,以同盟会会员为主体的进步文学团体。王大觉和他的妻子凌纫芳(今吴江莘塔人),弟弟王德(秋崖),一门三杰都是南社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