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来朱家角张马湿地听呱呱“交响乐” 2025-05-19
近年来,青浦区林业部门积极推进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通过开展野生动物重点栖息地建设,让栖息地兼具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和两栖类)栖息与环境教育功能,同时创建适宜栖息环境,在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基础上体现复杂食物链和食物网系统,以营造“植物-动物-人”相互协调的生态系统。
其中,青浦区朱家角虎纹蛙等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具备良好蛙类生存条件,7种蛙在这里繁衍生息,包括:黑斑侧褶蛙、金线侧褶蛙、中华蟾蜍、泽陆蛙、饰纹姬蛙,以及重新引入的虎纹蛙和无斑雨蛙。
中华蟾蜍
Bufo gargarizans,蟾蜍科。
皮肤粗糙,背面满布圆形瘰疣。生活于多种生态环境,除冬眠和繁殖期栖息于水中外,多在陆地草丛、地边、山坡石下或土穴等潮湿环境中栖息。黄昏后出外捕食,其食性较广,以昆虫、蚁类、蜗牛、蚯蚓及其它小动物为主。
谢汉宾摄
饰纹姬蛙
Microhyla fissipes,姬蛙科。
体型小,略呈三角形,背部有两个前后相连续的深棕色“^”形斑绿色或有棕色横纹。生活于泥窝或土穴内,或在水域附近的草丛中。雄蛙鸣声低沉而慢,卵产于有水草的静水塘及雨后临时积水坑内。
谢汉宾摄
金线侧褶蛙
Pelophylax plancyi,蛙科。
趾间几乎满蹼;背侧褶最宽处与上眼睑等宽;大腿后部云斑少,有清晰的黄色与酱色纵纹。生活于池塘、湖沼、鱼塘、荷花池等水生植物较多的自然水体内。鸣声似小鸡“叽,叽,叽”,蝌蚪栖于池塘边的水草间,多分散底栖。
谢汉宾摄
黑斑侧褶蛙
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蛙科。
背侧褶明显,褶间有多行长短不一的纵肤棱,鼓膜大而明显,近圆形,为眼径的2/3-4/5。广泛生活于水田、池塘、湖沼区。松软的土中或枯枝落叶下冬眠,产卵于稻田、池塘浅水处。
谢汉宾摄
泽陆蛙
Fejervarya multistriata,叉舌蛙科。
体背面有数行长短不一的纵肤褶,上下唇缘有棕黑色纵纹,四肢背面各节有棕色横斑2–4条。多栖息于稻田、沼泽、水沟、菜园、旱地及草丛等地。常在静水水域附近的草丛中隐匿与活动,遇惊扰时立即跃入水中。
谢汉宾摄
虎纹蛙
Hoplobatrachus chinensis,叉舌蛙科。
成年个体体长可达12cm,体重接近250g。下颌前缘有两个齿状骨突,体背面粗糙,无背侧褶,背部有纵行肤棱。生活在山区、平原和求冷的稻田、池塘、水坑和沟渠内。捕食昆虫、小蛙和小鱼等。上海原有野生种群分布,近二十年来,均未调查到野生种群。
谢汉宾摄
无斑雨蛙
Hyla immaculata,雨蛙科。
唯一一种模式产地在上海的两栖动物,模式产地是上海川沙。生活在平原和山区的稻田及沟渠,常见于农作物秸秆、田埂边和灌木枝叶之上。它们身材娇小,雄蛙体长31mm左右,雌蛙稍大,体长36-41mm。成蛙善于攀爬高秆农作物。它们的指、趾端长着神奇的“吸盘”,捕食多种昆虫、蚁类等小动物。
谢汉宾摄
青浦区林业站积极指导相关单位开展虎纹蛙种群恢复研究工作,充分掌握虎纹蛙的生活习性和生境需求,基于虎纹蛙完成完整生活史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多样性微生境需求,重新构建虎纹蛙的适宜生境。建立完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打造结构完整和功能完整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满足虎纹蛙的隐蔽、觅食、繁殖、越冬和扩散等全生命周期的需求。
虎纹蛙种群恢复栖息地(谢汉宾摄)
同时,委托上海自然博物馆技术人员在场管理维护,辅以智能监测体系和控制系统,动态调控地形地貌、植被、水文特征和食源等诸多方面。期待,早日实现“听取蛙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