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及周边乡村调研小记(三)——庙头村 2024-03-08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庙头村位于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东距上海120 千米,北距苏州 50 千米,南距杭州 100 千米。南靠318国道及頔塘大运河,西临震泽镇,东北紧依长漾及雪落漾(图1)。村域总面积约6.3平方公里(图2)。

1.png图1:庙头村区位图

2.png

图2:庙头村鸟瞰图

(2)人口产业:庙头村现有963户,人口3261人。庙头村特产南粳46号大米、鱼类、樱桃、枇杷、梨子、桃子等,每年都会吸引络绎不绝的市民游客前来采摘体验。还有特色农文旅综合体村上·长漾里(图3)。2021年村级总资产5689万,可支配收入981万。

3.png

图3:庙头村村上·长漾里

(3)文化荣誉:庙头村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桑蚕丝绸文化根植深厚,并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稻作文化(图4)。庙头村村上长漾里项目荣获中国乡村文化产业创业·影响力典型案例、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苏州市共享农庄、苏州市姑苏旅游创业团队、苏州市职工疗休养范围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奖项。

4.png

图4:庙头村村庄风貌图

二、规划情况

(1)整体规划:庙头村在《燕花庄连片区村庄规划设计》(2019-2035年)中的村庄定位是“稻香康养、籼居庙头”,并对自然村进行布局和撤并规划,结合近远期逐渐搬迁控制建设村中的汤家里和肖家桥,收储土地指标用于发展农文旅设施和发展特色保护类村庄,形成三个特色保护类村庄组团(图5)。

庙头村至2035年远期规划的经营性建设用地总计5.79公顷,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用地1.12公顷,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2.47公顷(图6)。

5.png

图5:吴江燕花庄连片区村庄规划设计村庄定位和镇村布局图

6.png

图6:庙头村土地利用规划图

(2)公建配套:庙头村在特色保护类油车港村庄组团中设置政务服务(警务室、村务公开栏)、医疗卫生(居家养老服务)、文化体育(图书室、篮球场)、生活服务(超市、邮政代办点、快递服务站)、交通服务(集中停车场、镇村公交站),结合特色保护类后港、油车港和下墩村庄组团,在后港村设置村史馆(农村文化礼堂)、镇村公交站、游客停车场、公共卫生间,在油车港村设置旅游设施和生活服务类设施。

(3)乡村道路:庙头村的道路规划确定“一横、一环、七联”的村域道路交通系统,为保证村庄道路用地使用集约、高效、生态、自然,划分联系干路(6-8米)、主要道路(4-6米)、次要道路(2.5-3.5米)、支路(2.5-3.5米)的4级道路等级。规划结合农文旅融合所安排的村庄产业用地,设置分散高效的小型停车场,避免设置集中大型停车场地。规划还进行了绿道和公共交通设计引导。此外,庙头村规划提升村容村貌,路边地区是农房整治和景观打造的重点地区,对不符合风貌要求的建筑进行整治提升,路边的建筑风貌应延续水乡苏式传统风貌特征(图7)。

7.png

图7:路边院落入口

(4)市政设施:庙头村兼顾村民使用方便和设施管理维护的要求进行基础设施配置。主要包括给水、雨水、污水、照明、燃气、环卫、通信、电力等工程。

给水管网在现状基础上进行完善;规划主干道路路面雨水通过雨水口收集后经管道就近排放周边水体;污水集中收集后进入若干污水处理设施,达标后排放水体;规划村庄主路新建独臂式路灯,在广场、酒店餐饮、景观节点及特色产业建筑周边等设置景观灯;燃气工程规划远期采用管道天然气供气;环卫工程规划按照服务半径70米在村内设置分类垃圾箱,公厕建设标准应达到或超过三类水冲式标准;通信工程规划结合村庄服务中心设置邮政服务代办点1 处,结合空地及村庄划分设置4 处通信交换间;近期规划保留现状10KV 杆变,有条件可原址改造成箱变,远期各村民用电均为箱变。

(5)村庄风貌与特色保护:规划对于“田、水、路、林、村”等村庄风貌要素进行整体管控。“田”的风貌方面提出要对田边地区统一控制建筑色彩及形式、拆除自建违章临建或其他构筑物(图8);“水”的风貌方面提出要开展河道梳理和驳岸修复,水边地区要实现村容整洁,为景观进一步提升打好基础(图9);“路”的风貌方面对路边不符合风貌要求的建筑进行整治提升,建筑风貌应延续水乡苏式传统风貌特征;“林”的风貌方面提出对沿“稻米香径”的绿化空间进行适生灌木、花卉搭配种植,在近田边农地的村庄界面完成环村林带建设(图10)。

在村内建筑方面,农房翻建和立面整治,应考虑整体体量、建筑材质、屋顶、色彩、墙体色彩、门窗构件、装饰符号符合片区农房设计的详细管控要求;新建农房采用低层院落式、组团式布局,宅基地面积按照《吴江区农房管理规定》按照大、中、小三级控制宅基地面积在200 平米以内,建筑占地不超过70%,建筑采用白墙黛瓦、坡屋顶等元素,与周围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庙头村规划通过地面铺装、牌坊设置、滨水桥头等景观设施的设置打造入口节点,并进行居住建筑整治提升,结合小型景观构筑物,打造水巷乐商的空间环境感受(图11)。

8.png

图8:村边菜地

9.png

图9:生态驳岸的河道

10.png

图10:林下空间

11.png

图11:村内建筑

三、产业情况

庙头村的产业规划分为一二三产。一产基于自身蚕桑、水产为特色的农业资源,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的相关要求,形成科技桑蚕示范基地、稻蟹共养示范基地和长漾特种水产基地。二产保留玉堂织造周边小型产业斑块,在现有米约中心(图12)的基础上,原地盘活,发展稻米加工、精品包装和农作物流。

12.png

图12:米约中心

三产依托后港特色田园乡村的建设,结合葫芦荡等周边资源形成康养田园综合体,在油车港打造稻作隐居住宿组团,以稻作营地、稻米公社为特色形成庙头小田园综合体,在石桥头、庙头港打造稻米文创形成特色乡村农文旅空间。依托当地丰富的稻米、桑田、花卉苗木农业资源,形成慢生活旅游线路,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模式,打造康养田园综合体。其规划产业用地详情见表1。

13.png

表1:庙头村规划产业用地一览表

四、项目实施情况

庙头村现已建成政务服务中心、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同时,村庄整体依托稻田、河流、花园等自然资源景观本底,建设村上·长漾里、村上·长漾里乡邻中心、平望酱文化体验园、田美美蔬菜花园、图书茶室、影音厨房等具休闲、旅游、体验、研学等丰富功能的产业项目,志在打造成为吴江环长漾农文旅特色田园乡村体验带。整个项目是以欢聚为主题、以内容为核心、以乡村创生为引领的多业态乡村综合体,是“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吴江环长漾农文旅特色田园乡村体验带的重要节点。

项目共改造了原来村落中沿河两侧的26栋房屋,以欢聚为主题、以内容为核心、以乡村创生为引领的多业态乡村综合体,是“中国·江村”乡村振兴示范区、吴江环长漾农文旅特色田园乡村体验带的重要节点。项目引入各类独立品牌,集合乡村创生学院、非物质文化酱作体验馆、手作工坊、民宿、研学、户外拓展、蔬菜花园等多种业态(图13),紧紧围绕着“稻作文化”与“酱作文化”,通过整合内容与创意激发乡村活力,打造属于村上·长漾里的个性化标签以及半城半乡的全新乡村生活方式。

14.png图13:村上长漾里平面图

其中,村庄主要实施的项目如下:

(1)村上·长漾里乡邻中心:其原址是一处被年久失修的彩钢瓦和阳光板覆盖的废弃螺丝厂。改建之后不仅是旅游接待的前台,也是村民休憩的场所,还同时兼具会议展示功能(图14)。

a.png

图14:村上·长漾里乡邻中心

(2)平望酱文化体验园:是由两幢临河的旧民居改造而成,特意保留了古老民居的原有格局,和充满时光痕迹的旧式木门、木窗等建筑构件。联合百年老字号苏州平望调料酱品厂,通过展示体验、研学活动的形式,让更多人看到江南独有的技艺与文化。既让百年非遗文化在乡村获得新生,也让闲置建筑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成为供本地村民休闲、外地游客参观的酱文化主题空间(图15)。

15.png

图15:平望酱文化体验园

(3)图书茶室、影音厨房:原为两排破败的民房和杂乱的院落,经过改造维修(房屋墙面刷白,屋顶增加雌毛脊、小青瓦,围墙和入口改造等),现风貌较为良好,主要有茶室、厨房、图书室、ktv等功能(图16)。


16.png

图16:图书茶室、影音厨房

(4)田美美蔬菜花园:原为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经过整修改造,变成了由30多种蔬菜植物组成的美丽花园(图17),主要功能有自然科普、采摘种植体验、研学度假等。西侧的破败民房经过改造变成了野奢民宿。

17.png图17:田美美蔬菜花园

五、运营机制

因项目所在地村民均已迁出,村上长漾里项目的主要参与方包括村集体、运营公司及外来商家。村集体宏观把控整体项目,主要负责村内公服设施、基础设施的打造,通过收储、出租的方式将土地、房屋等资源提供给运营方,并为项目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和支持。运营公司出资负责项目的开发运营,充分发挥创造力,进行前期的项目策划设计、村庄的改造建设、后期引入商家业态进行运营以及接待游客并进行相应服务等工作,激发项目活力。村民虽已迁出,但可依托村上·长漾里项目获得工作机会,销售农副产品或通过项目导流自发创业增加收入等。整体来看,村集体在整个项目中获得了分红、租金和政府补贴,村民的收益来自工资、个体经营所得、安置补偿等,商家获得了商业经营所得利润,运营公司获得了租金、管理费、自营商业收入等。

六、资金情况

庙头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村容村貌提升等公共性质的项目,由村集体和政府解决资金问题。村上长漾里项目的资金来源于开发运营公司—苏州市吴江村上长漾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负责村庄建筑的改造、街巷的修整、环境的美化等项目资金,后期的运营资金也由该公司负责。村内的米约中心由村集体出资建设。鱼塘、蟹塘等村民自营项目的资金由经营者自筹。

七、特色亮点

(1)注重本土文化挖掘,特色IP赋能开发。庙头村以“乡村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为核心视角,深挖在地文化,以内容赋能场景设计、产品开发及品牌运营,不断推出深度体验型产品,打造沉浸式乡村生活场景。文化赋能场景:以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望辣酱、江南米文化等在地文化为基础,深度研发形成IP,利用“酱作文化”打造的酱作文化园 、“稻作文化”打造的米约中心,都成为长漾里独特的乡村IP符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业态。文化赋能产品:基于长漾里在地文化,村上开发了“长漾二十四时”系列沉浸式的乡村生活体验产品。以二十四节气时令为时间轴,通过挖掘在地文化及风物特色,策划贯穿全年的生活方式课程表,使乡村变得可观、可享、可学、可体验的“博物馆”。通过特色文化IP赋能,打造出以乡村创生为引领、独具特色的多业态乡村综合体,使得乡村更具有生命力。  

(2)片区一体化打造,建设乡村shopping mall。村上·长漾里项目选取了后港村的整片区域,自2019年1月启动项目至2022年9月项目全面开放,集中改造了原来村落中沿河两侧的26栋房屋,聚合20余个生活方式品牌,形成包括公共服务、欢聚空间、体验公坊、乡村研学、乡野住宿、户外生活、美式休闲等7种不同类型的业态,使长漾里成为有得玩、有得吃、可体验、住得下、还能晒的近郊乡村shopping mall。一体化的打造使得整个片区的建筑风貌、绿化景观与其整体规划定位相匹配,使业态共生融合,使产业集聚有规模。既避免村庄由于点状产业受到的过度干扰,同时又保留了乡村田园的生活氛围,实现了一个原生自然村的新生,成为吴江环长漾农文旅特色田园乡村体验带的重要节点。  

(3)村庄整体策划、规划、实施、运营一体化。村上长漾里整村的规划建设运营始终围绕产业展开,在运营业态导入的前提下实施村庄的设计、改造,让设计真正为产业服务。整体开发实践流程包括:前期策划(明确主题、产品定位,运营规划,业态策划),运营总规(包括品牌招商、产业导入等),项目设计(建筑、景观、场景设计等),工程建设与产品开发(同步进行)和项目运营阶段(乡旅产品及服务需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反复调整、不断优化)。运营方把控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全过程,在策划、规划阶段即对建设、运营的内容进行设计和预期,避免了设计、建设、运营的冲突和矛盾,大大地提高了效率,保证了项目的落地和运营。

(4)搭建乡村创生平台,共创乡村实践样本。乡村创生,人才的回归是核心灵魂。在村上长漾里这片热土上,村庄通过与各类机构合作,搭建年轻人、年轻品牌进入乡村的创生平台,促进乡创孵化营的形成。与上海井上书文化发展中心合作推进的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端智库,实现产教融合、为本地引智赋能;浙江财经大学乡村振兴学员未来乡学院、苏州职业大学实践基地的落地,是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机构探索,引入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产业资源,为乡村振兴赋能;此外,还有苏州康养集团、苏州天文学会、腾讯SSV等创生力量的加持,构建了“政府—学院—企业—村民”的协同创生平台,共同打造多方力量共创长三角近郊乡村创生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