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征集
为贯彻落实“3060”双碳目标,率先探索双碳举措的实质性落地,加快彰显水乡客厅落实双碳战略的集中引领效应,示范区执委会会同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政府组织编制了《水乡客厅近零碳专项规划》,现已形成规划草案。根据工作安排,现就本规划公开征求公众意见。
一、公开征求意见时间:2022年6月10日至2022年6月23日。
二、公开征求意见网址:https://www.shqp.gov.cn(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网站)
https://www.wujiang.gov.cn(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网站)
https://www.jiashan.gov.cn(浙江省嘉善县人民政府网站)
三、意见反馈途径:通过电子邮件将意见建议发送至csjyth@163.com邮箱,邮件标题请注明“近零碳规划建议”,并请提供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联系人:王嘉伟,刘王瑞,联系电话:021-39255136,021-39255129。
一、规划背景
为率先探索双碳举措的实质性落地,加快彰显水乡客厅落实双碳战略的集中引领效应,依照《示范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指导意见》、《示范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已稳定的《水乡客厅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最新成果,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嘉善县人民政府联合组织编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乡客厅近零碳专项规划》(简称《规划》)。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3060”双碳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按照两省一市和示范区双碳工作的整体部署,以稳定的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先行启动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水乡客厅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基础,聚焦生态绿色优先的双碳高质量发展,充分体现水乡客厅“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跨区域独有特质,突出水乡客厅在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示范性节点作用。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把生态绿色近零碳发展理念融入水乡客厅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率先探索近零碳导向下的水乡客厅高质量发展路径,为示范区引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和标志性示范样板,体现“面向一体化、面向全球、面向未来”。
三、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以长三角原点为中心,北至沪渝高速,南抵丁陶公路-纽扣路,西至汾湖大道,东达金商公路。总面积约35.86平方公里,包括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西塘镇和姚庄镇四个镇的部分用地范围。
四、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
五、目标定位
(一)总体定位。水乡客厅是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成就可见可现的集中展示区,集中实践和示范城水共生、活力共襄、区域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由江浙沪三地合力打造的体现东方意境、容纳和谐生境、提供游憩佳境、共聚创新环境的“江南庭院、水乡客厅”。紧紧围绕水乡客厅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实践地、跨界融合创新引领展示区、世界级水乡人居典范引领区的目标定位,协同共建近零碳水乡客厅,一体打造在区域、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示范作用的碳达峰碳中和引领区和样板间。
(二)近零碳发展愿景。水乡客厅近零碳发展是指通过减源、增汇或替代等途径,实现水乡客厅空间边界范围内净碳排放总量动态接近于零的过程;同时引领辐射周边区域和产业链上下游逐步实现一体化协同近零碳发展。结合《水乡客厅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在科学研判水乡客厅碳排放现状趋势的基础上,明确兼具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水乡客厅科学近零碳目标,识别零碳导向下的水乡客厅规划-建设-运营全过程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强化新发展理念的综合集成示范,把水乡客厅打造成区域“跨域共治、低碳韧性、智慧共赢”的近零碳模式典范。
(三)近零碳发展整体目标。整体目标分为近期(2025年)、中期(2030年)、远期(2035年)三个阶段。到2025年,相比于基准情景的碳减排率达到60%左右,实现人均能源碳排放零增长,单位生产总值碳排放达到0.08吨/万元左右;绿色低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系统和交通路网骨架基本成型,重要功能节点建设有序推进,一点一心三园和蓝环水系基本建成,绿色低碳功能示范效应凸显。到2030年,相比于基准情景的碳减排率达到70%以上,实现能源碳排放总量零增长,单位生产总值碳排放达到0.05吨/万元左右;三区基本建成相互辉映且各具特色的近零碳示范园区,一体化绿色低碳示范性和引领性效果显著。到2035年,相比于基准情景的碳减排率达到8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碳排放0.03吨/万元左右,成为跨行政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近零碳示范窗口与标杆,基本建成碳中和导向下的世界级水乡客厅。
六、重点领域近零碳建设
(一)低碳节能的品质建筑。重点围绕实现深浅有质的“水乡绿”美好愿景,通过对绿色建筑、近零能耗建筑、装配式建筑、既有更新建筑的分时序推广控制建筑领域总体碳排放;通过对本体及设备提效减碳技术、可再生能源清洁替碳技术、建筑电气化及柔性储用电技术的分区域应用减少建筑运行碳;通过对新型结构体系及建筑材料产品的分类别筛选减少建筑隐含碳。
(二)绿色人本的智慧交通。以“绿色、人本、智慧”为导向,打造轨道交通为骨干、道路交通为基础、水上交通为特色、新型交通为补充的跨域一体、绿色智慧、协同高效、品质多元的水乡客厅综合交通体系。依据不同区域出行需求,按需确定交通政策,打造高质量、示范性、引领性交通,满足水乡客厅的复合交通需求。
(三)循环韧性的生态环境。从韧性循环的水系统、无废城乡建设和高碳汇潜力的生态空间三大方面分解目标,在源头节水和效率提升、海绵城市建设与韧性提升、水质净化与再生水利用、农业面源排放低碳化治理、生活垃圾精细化分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非建成区生态绿地提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等方面设计生态环境领域近零碳路径和措施。
(四)高效共享的综合能源。以一体化高质量供电网为基础构建“高效、智慧、共享”的新型综合能源系统,以“灵活电”承载“水乡绿”,打造绿色低碳综合能源系统。源侧重点建设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网侧重点构建“高渗透、高异质、高互联、高互济”的电网、热网、气网系统;荷侧重点结合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现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的“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储侧重点构建多元融合储能体系。
(五)生态友好的创新产业。衔接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五大经济”,形成活力汇聚、融合发展的水乡客厅生态友好型产业格局。统筹水乡客厅各双碳子单元的空间区位和经济功能,构建“全域、一心、三区、多点”的产业空间格局。确定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数字智慧赋能、强化绿色科创攻关、培育生态低碳旅游门户、促进产业居住融合的产业领域实施路径。
七、近零碳建设管控与指引
针对近零碳建设需求,建立水乡客厅“单元—子单元—地块”三个层级管控体系,通过逐层分解、逐步落实,确保各层级近零碳规划指标和建设目标的有效传导和实施。
八、附图
附图一 绿色建筑布局示意图
附图二 近零能耗建筑布局示意图
附图三 建筑太阳能光伏布局示意图
附图四 近零碳交通系统规划图
附图五 环境友好近零碳设施布局图
附图六 近零碳能源设施总体布置图
如果您已经注册请登录,如果您尚未注册先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