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诚信 信用青浦 > 专项治理 > 政务诚信
特别策划 | “一诺千金”的民生分量——各地方多措并举推动“政务诚信”建设走深走实综述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1日
题记
治国理政,无信不立。政务诚信被誉为社会信用的“定盘星”,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是建设诚信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法治政府的刚需。尤其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对于持续推动政府转职能提效能、引领其他领域信用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各级地方政府对政务诚信建设的关注和重视,政务诚信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各部门结合实际积极推进政务诚信建设,政务诚信在提升各地政府公信力、便民惠企方面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春节后的首个工作周,多省份召开2025年“新春第一会”。各地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明确全年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为新一年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
1月13日,福建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福建省省长赵龙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再次重申,政府务必带头讲诚信,新官理旧账,说话要算数,做到言而有信、诚实守信、增强互信,决不能失信于企业、失信于市场、失信于百姓。”
2月8日,广西玉林市委、市政府召开玉林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会上,7个县(市、区)和3个市直园区主要负责同志作表态发言,立下军令状。玉林市委书记王琛说,“军令重如山,军中无戏言;承诺必践诺,到期必兑现。大家的发言要录成视频,要向全市播放,让全市人民共同见证大家都表了什么态、干了什么事、做出了什么成绩,是不是说到做到了。”2月9日晚,玉林广播电视台《玉林新闻》向全市播放了10位负责人立下的军令状。新华日报对此评论,让全市人民来共同见证这些“县官”是不是说到做到了,这种既重诺又重践诺的做法,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值得肯定。
记者梳理发现,2025年开年,各地政府频频亮相,签“承诺书”、立“军令状”。这是为何?这是因为工作承诺不仅仅是数字上的规划,更是政府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积极响应。
治国理政,无信不立。政府诚信是现代诚信体系的关键和核心。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担负着引导、监督和管理社会的重要职责,政府诚信是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基石,对整个社会诚信建设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优化发展环境至关紧要的因素。
加强政府政务诚信建设,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牵头单位,尤其重视政务诚信建设。2023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通知》,对政府诚信建设和诚信履约机制的工作落实提出了明确指引。2024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24—2025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强调,在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信用建设方面,全面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畅通政府违约失信投诉渠道,全面健全政务信用记录,探索建立政务诚信监测评估机制;完善合同履约监管机制等。
在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对于进一步提高政府公信力、引领其他领域信用建设、弘扬诚信文化、培育良好营商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各级地方政府对政务诚信建设的重视和关注,政务诚信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各部门结合实际积极推进政务诚信建设,政务诚信在提升各地政府公信力、便民惠企方面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
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高效解决人民群众之所急
“我没带孩子的出生医学证明,以为今天肯定办不成了,没想到在公安窗口还能查到孩子的出生信息,不用带着孩子来回跑,真是省时、省力又省心,太方便了……”内蒙古赤峰市市民孟兆东办完孩子身份证后连声道谢。
“现在办事太方便了,上午来咨询办理农药经营许可证业务,当天下午就拿到证了,现在可以安心储备春耕农资了。”山东省邹城市益丰供销农资超市负责人陈长彬说。
……
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是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求,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深入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进一步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
记者了解到,2024年以来,全国各级行政审批部门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围绕个人、企业两个全生命周期高频“一件事”,紧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企业生产经营的“急难愁盼”,持续深化系统集成改革,创新拓展服务场景,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主优化特色增值服务,构建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数字化的规范体系,努力把“高效办成一件事”打造成“人民群众满意的一件事”。
天津市津南区充分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模式,打造一站式办理流程,将申领营业执照、免费刻制印章、申领发票、银行开户、社保登记、住房公积金开户登记整合至企业开办全流程,全方位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2024年,津南区经营主体设立登记网上申报率保持在98%以上,企业变更及注销登记网上申报率达70%以上,全区新登记注册经营主体13057户,经营主体总量达105315户,其中企业50654家、个体工商户54661户。
四川成都市积极探索“锦即办”(智慧政务)党建工作品牌,创新“零差别受理一窗综办、零见面审批一网通办、零距离办成一事帮办、零差评口碑一次办好”的“零一”政务服务模式。所有进驻事项办事指南也同步上线“锦即办”智慧政务查询平台,依靠智慧政务大厅分析系统可对窗口办件量、办事人群年龄段、人均办理次数、大厅等待人数、高峰时段人数、等待时间、办理时间、服务满意率、网上预约率等数据进行分析,将工作数据化、可视化,为群众提供针对性精准服务。同时,积极打造“24小时一网通办自助服务大厅”,以智慧政务云为基础,以人工智能无人受理终端为核心,为办事群众提供智能导办、视频咨询、人证核验、材料智审、自助交件等12大主题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不打烊”。
福建省福州市作为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综合试点城市,福州市政务服务中心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全国首推智能辅助审批创新应用,实现审批业务从“阅卷式”审核办理,向数字化“零人工”服务模式转型升级,实现了行政审批全流程电子证照应用等服务,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和企业少跑腿。
相关省、市发展改革委的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25年,他们将努力推出更多便民利企硬招实招,加速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持续深化“放管服”及“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以实际行动彰显政务服务持续创新、便民利企的坚定决心。
深化“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高效解决人民群众之所难
1月底,上海松江区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在向企业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时,将2025年首张《公共信用信息修复权益提示函》一并送达,一次性告知企业信用修复条件、申请材料和办理程序等事项,引导企业及时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在公示期满后及时修复。
为充分保障信用主体知情权,引导信用主体及时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松江区积极开展信用修复“两书同达”工作,将《行政处罚决定书》和《公共信用信息修复权益提示函》同时送达当事人。
记者发现,不仅是上海市松江区,陕西省西安市也在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多举措推进“信用修复一件事”。
2024年,西安高新区制定并发布了《西安高新区信用信息“三书同达”助企服务机制的实施方案》,在全区实施信用修复“三书同达”试点应用,主动告知市场主体其信用状况及信用修复相关流程,对严重失信企业,进行“一对一”指导修复。“我们将信用修复业务指导前移,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信用修复告知书》时,向行政相对人同步发放《信用信息公示告知书》主动告知失信主体(企业)该行政处罚信息被公示的网站、失信行为类型、最短公示期、修复流程、信用修复政策等内容,提醒信用主体公示期满后可及时申请修复,失信主体在鼓励和引导下,积极自我纠错、主动自新。”西安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截止2024年11月,全区实现新增行政处罚案件主动告知率100%,移出修复经营异常市场主体3270户,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
泾河新城在贯彻落实《陕西省营商环境“小切口”改革创新试点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西安市信用修复“一件事”实施方案》精神的同时,创新信用修复服务模式,在前期西咸新区开展信用修复“两书同达”、短信提醒的基础上,泾河新城在政务大厅拓展线下信用修复服务窗口,同时将信用修复事项纳入对企服务的“外卖菜单”,企业如果在办理信用修复业务过程中遇到问题,可通过“泾心助企”小程序下单信用修复需求,“政务外卖”服务团队与处罚机关协同为失信企业提供信用修复帮办代办服务,打造具有泾河新城特色的信用修复服务模式。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信用处相关负责人补充说,“2024年以来,我们启动了信用修复‘一件事’改革,在创新推出上述提及的这些举措外,我们还积极举办企业信用修复公益性培训班,市县两级开设政务服务信用修复专窗,提供信用修复代办、咨询和导办,实现信用修复线下‘一站式’受理。同时创新修复‘一网通办’,依托失信治理系统实现数据实时汇总、精准推送、分类修复,点对点发送修复提醒短信,助力企业完成‘信用中国’网站线上信用修复。”
记者搜索发现,部分城市也将“信用修复”事前提醒模式融入生态环境领域当中,让企业明白其违法行为的法理、事理,给企业讲清楚其违法行为的情理、道理,让企业客观、理性、正确对待所受到的行政处罚,避免行政争议。
在河南南阳,镇平县一家公司因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对其进行了行政处罚,该公司被认定为失信企业。南阳市生态环境局镇平分局为他们送达处罚决定的同时还送达了行政处罚决定书、守法建议书、信用修复告知书、延期(分期)缴纳罚款告知书“四书”复合文书包。
在北京朝阳区,区生态环境局率先在北京市实施“四书同达”新模式,即在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的同时,将《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纠正信用信息修复指引》《企业合规教育指导清单》《环保设备设施使用管理安全提示》一起送达并当面解读,真正实现把处罚与教育并重,将“严执法”与“优服务”落到实处。
南阳市发展改革委信用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四书”同达既给违法企业传导了行政处罚的威慑力,也让违法企业感受到被行政处罚后不光是面对严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还有一套富有人情味的解疑释惑纾困措施。执法监管部门既做到严格执法,依法依规查处违法行为,又同步跟进帮扶指导,有针对性地为违法企业普法、服务,实现了刚性执法与柔性执法相结合,依法依规监管与有力有效服务相统一。在提升监管执法效能的同时,也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依托“信用中国”网站不断加强信用修复“一网通办”建设,积极构建覆盖各类信用主体的协同修复机制,推动实现信用修复从网上可办向好办易办的转变,切实高效办成信用修复“一件事”。
截至2024年12月底,“信用中国”网站累计为52余万家信用主体完成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156万余条。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不断优化信用修复机制,进一步拓展信用修复“一网通办”受理范围,真正让信用主体“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提高各类主体办事效率,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营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解决“新官不理旧账”行为,高效解决人民群众之所盼
陈年旧账拖到现在,还有人管吗?
天润广场于2007年落户沈阳东中街商圈,曾是沈阳实体商业繁荣的标志之一,受同质化竞争、电商冲击等因素影响,购物中心经营情况不佳,一度陷入停滞。2022年初,沈阳市大东区引入吾悦品牌,天润方面追加投资2亿元改造盘活购物中心。
“当年,我们从广东来沈阳投资,政府承诺为企业补全土地价款差价,这笔钱一直没有兑付到位。去年,停滞的天润广场被重新盘活,我们打听能否兑现这笔资金,没想到政府没有推诿,第一时间协调解决,2024年初,首批2600万元已入账。”天润吾悦广场常务副总经理李艳艳说。
沈阳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为坚决纠正“新官不理旧账”等政务失信行为,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沈阳市在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深入开展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覆盖区县(市)、街道和乡镇、行政村三层级政府的政务诚信评价标准。标准的建立,有效将基层政府政务诚信建设转化为可量化评估的“度量衡”,建立起政府一致承认并加以执行、遵守、可评价可实施的规则秩序,科学引领基层政府不断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推动诚信政府建设迈上新台阶。
旧账是检验政绩观的“试金石”。沈阳市取得积极进展的背后也离不开辽宁省的大力支撑。“近年来,辽宁省始终把讲诚信摆在第一位,把政务诚信作为事关‘信用辽宁’建设的重大问题来抓,树立政府公平、公正、诚信的良好形象,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政务诚信建设取得新进展。”辽宁省发展改革委信用处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辽宁省一直积极开展政府履约践诺专项整治。制定印发《辽宁省关于政府履约践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建立年度工作台账,坚决纠正拖欠企业账款、新官不理旧账、承诺不兑现等政务失信行为。据统计,2024年前7个月,全省累计清偿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违约拖欠各类账款94.4亿元,累计兑现政府未履行承诺3829条。
不仅是辽宁省、沈阳市,全国各地都在积极以监督理念之变引领监督方式之变、作风之变、质效之变,坚持以群众视角大抓基层,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通过督促解决一桩桩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恼火事”。
2024年11月,湖南省发布《湖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明确要求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对历史形成的无分歧拖欠账款和经过司法裁判无异议的账款,应当制定偿还计划并严格执行,同级、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2023年6月,山西省治理“新官不理旧账、政策不兑现、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专项行动推进会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会议强调,专项行动聚焦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国有企业存在的“两不一欠”问题,到2025年底集中攻坚、深入治理,之后转入常态治理。
再早一些,安徽省委依法治省办组织对“新官不理旧账”进行督办;江西、湖北均面向全省征集“新官不理旧账”问题线索;河南省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治理“新官不理旧账”等政府不诚信问题等。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相关专家表示,政务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信用建设中具有表率作用,直接影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2023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布《关于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通知》中强调,着力解决朝令夕改、新官不理旧账、损害市场公平交易、危害企业利益等政务失信行为。近两年,全国多地积极整治“新官不理旧账”,体现了政府推动诚信履约充分体现了“刀刃向内”解决问题的决心,有力回应群众愿望诉求和民营企业热切期盼,以良好的政府信用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
城市发展需要“诚信品质”,需要“契约精神”。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相信未来在诚信根基持续加持下,政府部门会始终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办好“头等大事”,千方百计把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事解决好,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本文刊于《中国信用》杂志2025年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