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关于对青浦区政协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01号提案的答复

QZ120100020220001

主动公开

上海市青浦区区域发展办公室

2022.11.10

办理结果: 解决或采纳 

九三学社区委委员: 

       您在区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第001号委员提案“探索长三角示范区创新联合体赋能体系建设的建议”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青浦区当前正承担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重大使命,作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的突破口,亟需肩负起示范引领作用。尤其是在创新型产业领域,更要加快产业转型,提升区域产业集聚、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近年来,青浦区持续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企业服务、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建设,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发展。  

       一、关于构建产业资源整合共享机制方面  

       自示范区成立以来,致力于构建示范区业界共治模式、展现示范区建设的开放生态的平台。2020年8月和2021年9月成功举办两届示范区开发者大会,成立示范区开发者联盟并陆续扩容,积极探索市场力量赋能示范区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果。示范区开发者联盟有12家创始成员及13家第一批入盟成员,发挥在各自领域的头部优势,在空间规划、工程建设、生态环保、产业带动、专家智库等方面持续为示范区导入优质资源,展示了市场主体以务实举措积极参与示范区建设的阶段性成效。第二届开发者大会前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遴选了新一批入盟成员,吸纳了16家新成员。从地域分布来看:长三角地区有11家(沪5家,苏3家,浙3家),长三角区域外有4家,体现了多元化和广覆盖的特点;还包含1家外资企业国外总部,展现了示范区建设的开放性。从机构类型来看:企业有14家,高校有2家,均为985高校。在14家企业成员中,包含央(国)企3家,合资企业6家,民企4家,1家外企;其中,7家企业从事绿色基建行业,4家企业从事高端制造行业,1家企业从事能源环保行业,1家企业从事绿色金融行业,1家企业从事文旅产业,高度契合示范区生态绿色的底色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从功能性来看:作为先行启动区建设主体及负责水乡客厅区域重大建设的公司均加入联盟。示范区本土头部企业也加入联盟,将进一步立足示范区嫁接高端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近期,第三届开发者大会暨示范区全链接大会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二、关于强化创新联合体制度性供给方面  

       示范区揭牌以来,制度创新一直是示范区的核心使命。两年来出台了73项制度创新成果。青浦一方面积极促进制度成果落地,同时也加强区内制度和政策供给:一是加强规划引导。强化科技创新在“三大两高一特色”主导产业体系中引导作用,在新一轮“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要提升“创新引擎”竞争力。切实完善我区考核导向,开展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引导工作重心向创新引领聚焦,并和“以奖代拨”挂钩。二是夯实创新基础。提出打造长三角数字干线宏伟目标,积极推进复旦大学青浦校区等基础性项目落地,积极推进西虹桥商务区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和上海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和补发展短板,加快提升创新资源聚焦能力。三是强化资金引导。积极争取国家、市级财政扶持资金支持我区创新引领型企业发展(如近两年圆通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3个北斗领域项目、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项目等)。下一步将更加积极主动服务我区优质企业申请国家和市级扶持资金,助推优质企业成为业内标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进一步发挥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循环经济专项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创新引领型项目支持力度。  

       三、关于优化创新联合体赋能平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面  

       一是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以《青浦区技术改造专项支持实施细则》为政策依据,深入企业调研,做好政策宣传。以项目为抓手,大力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通过更新设备、改造生产线、软件投资等方式加强研发能力、提升创新水平,组织开展技改项目申报,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二是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抓好创新平台培育以企业技术中心为载体,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能力带动企业收入、利润、市场占有率等持续增长。根据《青浦区企业技术中心实施细则》,开展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和评价工作,对经认定和评价通过的企业给予奖励。充分发挥上海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联盟资源调配、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作用,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诉求。同时,高度重视孵化器承载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孵化器,学习国内外孵化器建设先进经验,加大扶持力度,创新管理机制,提高孵化器建设水平。促进孵化器、创业苗圃与加速器的结合,支持园区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服务链,为培育新兴产业提供源头支撑。三是完善政策与服务体系,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通过政策引领、主动服务,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与氢能、北斗导航、民用航空等特色产业领域发展。在集成电路领域,全力推进华为研发中心项目建设,制定华为人才政策配套方案,围绕华为数字产业“3+X”板块制定产业链招商方案;在人工智能领域,积极打造爱仕达上海智能谷,旷世、影谱、爱湃斯、美的等知名企业开展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在生物医药领域,制定《青浦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关于推动青浦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完善和推动落实“3+6+X”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布局;在氢能领域,完成区级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激发“青氢”绿色动能实施办法,签约首批17个氢能产业项目,启动3个加氢站建设。四是加强区校深度联动,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以“六、四、二”推进模式,即“联建大团队、构建大平台、开发大课题、承接大项目、争取大经费、申报大奖项”六目标对接以“重点区域、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团队”四对象,“精准对接、精准服务”二精准为模式,为区内企业“科创”提质增效开展工作。巩固提升我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创建产学研常态化互动交流平台,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无缝对接。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科研团队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目前,由同济大学牵头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已揭牌成立,复旦大学创新学院建设正加快推进中。


主办单位: 区区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