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高温气象科普专题】高温天气解读 2023-07-13

自7月11日出梅以来,青浦区气象台已连续四天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截至7月14日10时,青浦区已出现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10天,青浦国家基本气象站最高气温达38.8℃,骄阳似火的天气让市民们切身感受了滚滚热浪的袭击。本期高温气象科普让我们围绕极端高温事件,为您一一解惑。

为什么感觉温度比预报要高?

我们经常能听到大家打趣,天气热得可以在地上煎鸡蛋啦,这是因为气温、地表温度和体感温度的差异造成的,众所周知,树荫下和太阳下的温度不同,有风和无风的温度不同,城市与郊区的温度不同。

气象预报中所说的38℃是在气象观测站测得的气温,由距离地面1.5米的百叶箱中的温度计测得。百叶箱白色的箱体和顶盖反射部分阳光,且百叶窗设计有助于空气流动,因此,百叶箱内的空气温度与体感温度、地表温度不同。

58c1d2bdc01bcd786601dc686bc75e9(1).jpg

极端高温是因为厄尔尼诺吗?

2023年7月4日,世界气象组织指出热带太平洋地区七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预计今后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将进一步升高,可能在5年内出现创纪录高温。

作为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现象,没有两次厄尔尼诺事件是一样的。因为发生在中东太平洋海域,厄尔尼诺对美洲造成直接影响,对东亚造成间接影响,通常会带来我国雨带偏南的情况。自1951年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共发生21次厄尔尼诺事件。

厄尔尼诺不是导致气候异常的唯一因素,海冰、积雪等因素都会影响气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空间天气预报台台长郭建广指出,目前太阳活动对全球变暖影响较小,人类活动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气象部门怎样进行高温天气预报?

地面气象观测站,卫星、雷达等不同的观测设备为气象工作者们提供了不同的观测视角。在太空中,卫星可监测森林火险、水圈、地表高温等。雷达可通过不同仰角、不同高度进行扫描,“捕捉”大风、龙卷、暴雨等天气,地面气象观测站可实时观测各类气象要素,所有的气象观测数据都会汇集到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数据库中,再由气象工作者将数据信息格点化、数字化,计算出未来的具体温度值。

气象工作者们首先使用数值预报方法,也就是通过解数学方程来预报天气,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算大量的数据,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人们关心的高温天气进行更精确的预报。

现阶段,高温预报从要素预报逐渐走向影响预报,包括电力负荷气象条件预报、健康影响气象预报、农业生产影响预报等,这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天气。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报社,文字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