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素养导向下的单元整体设计与实践 ——青浦区尚美片七年级美术创新单元教学研讨活动 2024-06-11
2024年6月5日(周三)上午,在青浦区初中美术学科尚美片组长张胡荻老师组织下,区学科片组内美术教师汇聚到颜安中学录播教室,开展了“优化素养导向下的单元整体设计与实践”主题教学研讨活动。
【教学展示与观摩】
本次观摩的课例是源于少儿版七年级美术“在平面与立体之间”单元,结合颜安中学所在的练塘古镇地域特色,依托特殊场域所开展的创新单元教学《赏家乡地标建筑》和《塑地标建筑冰箱贴》两课时的教学内容。
颜安中学吴杉杉老师执教单元第1课《赏家乡地标建筑》。吴老师以各地地标建筑导入单元重点“地标建筑”,结合日常教学时学生前往练塘古镇所见、所画、所思、所感,古镇主路的地图徐徐展开,自东向西带领学生详细分析和感受陈云纪念馆、陈云故居、顺德桥、阜康酱园、过街楼、颜安小学六个典型的地标建筑的结构和作用,体会其中各自的造型之美、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吴老师以自身扎实的文化素养,将练塘的“红色”、“古色”、“绿色”三色体现的淋漓尽致,给学生带来一场文化与艺术结合的饕餮盛宴,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与自豪感,体现出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特色。
颜安中学周建新老师执教单元第2课《塑地标建筑冰箱贴》。周老师用一场手模“魔术”点明平面变为立体的过程,解析浮雕艺术形式,学生满怀好奇心探究地标冰箱贴中的色彩、构图、厚度变化。周老师通过微视频解构彩泥的捏塑方式,明确地标冰箱贴的制作步骤与技巧,巧妙地利用各类模具和材料使地标冰箱贴更具有艺术性,引导学生共同创作,在合作中进一步发现地标建筑的特色,体会建筑中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
【教学反思与研讨】
在张胡荻老师的组织下,全体教师围绕此次单元课例教学展开互动研讨。两位执教教师分别进行了说课反思。
吴杉杉老师将课程设计为“总—分—总”结构来阐述练塘整体概况,利用地图带领学生感受其中的人文、历史,从功能、空间、结构、材料、造型细节和象征意义着手,聚焦建筑,针对不同的地标建筑分类,凸显功能性的陈云纪念馆建筑群、年代最久远并且用了多元材料的石梁桥顺德桥、瓦砖雕层叠石库门风格的酱园、依水而建粉墙黛颇具特色的过街楼、传承红色精神又秉承砖木结构的颜安小学与陈云故居,最后回到练塘的“三色”,引出用冰箱贴这一文创推广家乡特色,同时也对课堂中容量过大、内容较多的情况提出顾虑。
周建新老师通过前期收集大量的素材和信息,带给学生不同的建筑冰箱贴赏析,以此来感受设计中的空间感、压缩法等知识,同时在设计稿中体现出对称、均衡、变化、概括等图案处理方式,兼顾泥塑操作的可行性。在展评后拓展了周边的8座石桥等典型建筑,还有具有传统味道的纹样肌理表达方式、石库门建筑的欣赏等内容,对课堂中学生实践操作时间不足问题也提出改进想法。
实验中学张琳琳老师赞叹两位老师的选材和材料形式恰如其分,对第一节课的内容含量表示肯定,针对课堂中学生主要以被动接受为主的情况,提出尝试由学生分组探索展示,教师补充的学习方式,第二节课知识与技能都面面俱到,逻辑合理内容完整,在加快学生创作的方法上则建议录制针对性的示范视频,明确创作的具体顺序和小组分工。
尚美中学邓青老师肯定了吴老师在课堂中给学生带来的全新理解,从学生实地考察的视频中发现课前所作的大量铺垫。也对周老师示范的眼前一亮,感慨于材料和技法上的创新与用心,并表示增加前期铺垫和分工将有利于最后作品呈现的完整性。
区学科兼职教研员实验中学张云卉老师看到两位老师结合历史与诗词,融合跨学科在文化的浸润下让学生感受到环境的内涵,利用好当地资源结合红色文化,作为陈云校友跟随他的脚步感受经历,传递作为练塘人的自豪。当大量内容浓缩在两节课,用地图串联地标梳理后,可以同时让学生自主归纳,有助于后续练习的升华。两位教师扎实的美术功底和丰富的工具材料让课程呈现丰满,主观性的色彩表达使得学生对设计的想法更为宽广。针针对学生在初期制作时遇到的瓶颈,张老师提出用更匹配最终作品尺寸的设计模板,将课堂内容专注在细节的体现中。
教无涯,研无尽,此次教研活动为教师搭建起沟通的平台,在交流中用思维碰撞出火花,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相信片组教师会在今后的校验中不断沉淀自我,同心协力共研新课标。
撰稿:豫才中学 张胡荻
审核:教师进修学院 张梅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