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区中学艺术教研共同体课例展示暨初中艺术(音乐)“双新”培训活动(六) 2025-05-15
2025年5月13日下午,青浦区中学艺术教研共同体课例展示活动暨初中艺术(音乐)“双新”培训活动(六)在上海市青浦区第一中学举行。本次活动以“引导数字化转型、关注项目化实施、凸显多样化呈现”为教研主题,嘉定区中学艺术教研员王华、青浦区中学艺术教研员裴永飞、青浦区中学艺术学科中心组(音乐)教师、教研共同体各片区组长及全区初高中音乐教师代表参加活动。本次活动由青浦区中学艺术学科中心组成员、教研共同体(一中)片区组长、上海市青浦区第一中学王斌老师主持。
一、课例展示
在课例展示环节,上海市青浦区第一中学肖向宏老师执教了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千古知音”第三课时“情深谊长”。肖老师以作品《友谊地久天长》为核心,围绕“友情”主题,通过“赏析+创作”双线并行的方式展开教学。课例从毕业季“‘送给学姐学长的歌’——AI歌曲创作大赛”的真实情境切入,引导学生深度解析《友谊地久天长》的旋律结构、歌词情感及文化内涵。借助DeepSeek、Suno等人工智能平台,以“情感表达”为主线,围绕毕业季主题创作歌颂校园友情的歌曲,完成从灵感捕捉、智能转化到多元表达的数智赋能初中艺术(音乐)教学实践。整堂课既保留了传统音乐教学的文化厚度,又借助技术手段降低创作门槛、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创意表达的能力和素养。
二、单元解析与说课展示
上海市青浦区第一中学王斌老师基于教研主题做了单元主题解析。《千古知音》单元以友情为主线,融合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技术实践,构建“文化浸润+数字创新”的教学框架。通过赏析古琴曲《高山流水》、学唱中外经典歌曲,深入理解“知音”文化内涵与艺术表现;借助AI工具“SUNO.CN”创作友情主题音乐,从提示词输入到风格匹配,培养数字化创作能力。
随后,王斌老师以古琴曲《高山流水》为引做现场说课展示,引导教师循序渐进地走进知音文化的千年回响——从减字谱的趣味解码,到“伯牙绝弦”故事的沉浸演绎,既传递了古琴艺术的雅致之美,又以“戏剧小品排练”作业点燃创意火花。
三、教学研讨
随后,与会的音乐教师们开展了热烈的研讨。思源中学张全权老师肯定了本堂课中音乐作品剖析的深入与详细,教师从作品的总体角度联系音乐要素进行体验与歌唱,同时对AI工具的使用表示顾虑,对AI如何才能和传统课堂有效融合提出了思考。博文学校文丁老师对本堂课进行了点评,她表示:初中音乐教研样态有了跨越式的改变,采用AI辅助教学极大弥补了学生在创作方面能力的缺失,有效引导学生感受到歌曲创作的魅力与乐趣,但另一方面,教师如何将AI融入到音乐课堂中,并把握正确的方向也是需要思考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青浦分校罗明贵老师充分肯定了本节课中学生的演唱水平,并对在教学中AI赋能的效果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并感谢和鼓励肖老师继续探索,将青年教师的探索经验辐射到全区。
四、专家点评
在专家点评环节中,嘉定区艺术教研员王华老师指出,一定要聚焦三大核心策略——“项目化学习、结构化教学与科学评价体系”推动课堂革新。本节课以“毕业季AI歌曲创作大赛”为真实情境,设计学习任务,将音乐创作与情感表达深度结合,联通音乐学习与真实生活,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课堂通过关键问题的串联,形成了逻辑严谨的框架,有效提升了目标达成效率;同时应该加强相关评价量表的设计,将抽象素养转化为具体标准,结合创作实践与艺术规范,驱动学生从“知识掌握”向“迁移应用”跃升,最终在扎实的课堂常规中实现核心素养的精准落地。
五、活动总结
活动尾声,青浦区艺术教研员裴永飞老师对活动做了总结。他指出:在“AI赋能教育”的浪潮下,音乐课堂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生成式技术可一键作曲,但真正的音乐教育绝非“提示词工程”的学习——它关乎文化深度的传递、艺术思维的培养以及创造力激发。教师需以“技术为用,素养为核”重构自身角色,活用AI工具,坚守音乐学科逻辑,借力政策东风,探索评价创新,让素养可见可评。未来课堂,一定是在批判性的实践中平衡工具效率与人文温度,让音乐教育在数字洪流中守住育人之魂。技术终将迭代,但美的感知与创造,永远需要一颗有温度的心。
这场研讨不仅是一次教学策略的迭代,更是一场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辨:当技术浪潮奔涌而来,我们选择以敬畏之心守护传统的精魄,以先锋之姿拓印时代的刻度。愿今日种下的每一颗创新的种子,都能在未来的音乐课堂里长成联结艺术与生活的苍翠桥梁。音乐教育之路,山高水长;坚守初心如磐,步履不息!
撰稿:青浦一中 肖向宏
摄影:青浦一中 顾 萍
审核:教育学院 裴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