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而合理的二十四节气 2025-01-14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人们发问:“不都已经这个节气了吗,怎么还是这样的天气呢?”下面就列举一下,二十四节气涉及的几个有悖常识的“反常”问题,从气象及自然地理的角度进行解释。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千百年来总结华北平原的气候特征,而形成的智慧结晶,其中,以二十四节气为题材形成的谚语广为流传,例如“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还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等,这些节气所反映的气象和农业规律对农业的生产耕作和日常的衣食住行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久远以来,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规律深信不疑。但如今,或有些有悖节气规律的天气或气候现象,同样也会引起人们的困惑与不解。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人们发问:“不都已经这个节气了吗,怎么还是这样的天气呢?”下面就列举一下,二十四节气涉及的几个有悖常识的“反常”问题,从气象及自然地理的角度进行解释。
淮南市八公山区八公山地质公园二十四节气园
这其中,人们产生疑惑最多的就是“四立”节气。因为大部分人都把“四立”节气当作4个季节的开始,而实际上,即使是四季分明、气候条件适中的北京和天津,4个季节也不一定从“四立”节气开始,有时还会有明显的偏差,尤其是“立春”和“立秋”。每年2月4日前后,“立春”节气到了,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很多人说:“春天到了。”尤其是回暖较快的华北平原,在2月上中旬,连续经历几个温暖的大晴天,人们真的以为春天就此拉开了序幕,但实际却是此时还在隆冬时节,稍有冷空气影响,气温又会出现“大跳水”,而气象意义的入春要等到3月中旬。记得2017年2月22日前后,有人便说:“大春天的下雪?”而2013年北京更是4月11日才入春,看到3月底都没入春的人们诧异万分:“春分都过了,怎么还是冬天呢?”
类似的问题在“立秋”节气同样存在,在大多数年份里,“立秋”节气很难感受到清凉,而如果此时正好一场冷空气带来的秋雨到来,人们也会误以为秋天就此开始了。例如2016年8月7日,一场暴雨正好在“立秋”当天下到了天津,这份秋凉让人们觉得很应景,而实际情况是炎热天气在8月中旬再度回归,直到9月17日各区才开始陆续正式入秋。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位呢?下面这一张图就可以解答上述所有问题。我们发现,节气中的四季基本是按照太阳运动规律而定的,每年太阳运动中4个最重要的时间节点就是二分二至日,分别对应了太阳达到最北端,即白昼最长的夏至;太阳达到最南端,即白昼最短的冬至;太阳正好直射赤道,即昼夜平分的二分日。这4个时间节点分别取中点,就得到了“四立”日。按说这样的节气划分妥当合理,但我们注意到,实际的四季分布却好像顺时针旋转了30°角,都延后了一个月左右,那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夏至”地面接收到的太阳热量是一年中最多的,而“夏至”过后地面接收的热量虽然在减少,但依然比地面支出的热量多,所以热量仍然在积累,而收支平衡的临界点要到7月下旬才会到来,此时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同样的,“冬至”地面接收的热量最少,虽然“冬至”之后开始增多,但仍然小于支出,所以热量依然在消耗,直到1月中旬才是最冷。这样一来,每个时间节点都要后移近一个月,这样每年气候最舒适的时期也就从3月下旬、9月下旬分别推迟到了4月和10月。但是华北平原的四季是不均的,冬夏明显长于春秋,就形成了如今实际的四季分布,而同时,这里也诞生了一个歪打正着的巧合,那就是入冬和“立冬”基本上相差无几,入夏也只是比“立夏”稍晚一点,这正是“四季整体推迟”和“冬夏挤占春秋”共同作用的结果。
另外就是涉及“大小”的6个节气,人们自然就觉得“大”比“小”在程度上要更深,但实际情况却与人们的认知近乎相反。根据统计,全国大部地区的“小寒”都要比“大寒”冷一点,“大暑”和“小暑”的气温相差无几;而在华北平原,“小雪”比“大雪”反而更容易出现强降雪。因为11月的气温虽然比12月高,但水汽条件更好,平均降水量是12月的2倍,更容易产生强降雪。例如2009年11月11日,石家庄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雪,积雪深度达56厘米;2021年11月7日,天津遭遇大暴雪,积雪深度达17厘米。到了11月下旬的“小雪”节气,出现强降雪的概率也比12月上旬的“大雪”节气高。
而二十四节气依然有很多的合理之处和不小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农耕相关的几个节气——惊蛰、谷雨、小满、芒种、霜降等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与气象相关的几个节气虽然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四季分布有一定偏差,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四季更替的整体规律和变化趋势,对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一定的参考。节气与季节的规律蕴含着深刻的奥秘,而要想摸清节气与季节的奥秘,还需要气象学家更加深入的研究,以及人们对二十四节气规律更加深刻的体会和变通的理解,才能让二十四节气更好地服务公众的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