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上海最大的自然村就在练塘,在泖河之滨唱起田山之歌 2020-11-27  来源:“绿色青浦”微信公众号

2020-11-27  11:00:00

练塘古八景的第一景三泖行帆,说的就是古代泖甸周边烟波浩渺的水域,宽阔的泖河中帆船航行的景象。这里是“上海之源”的重要时空节点,风光秀美,人文荟萃,曾有诸多文人墨客在此流连忘返,留下了大量诗文和传说。而今,这个拥有上海最大的自然村、田山歌——国家级非遗传承地、练塘茭白发源地之一“三大名片”的原生态村落,正在奋力创建市级美丽乡村,努力打造“泖河之滨,东方伊甸”。

上海最大的自然村

泖甸村位于练塘东北角,泖河西岸。村庄原是泖河边的低洼地,故称泖甸。整个村庄呈东西向稍短,南北向稍长的矩形状,全村仅有一个自然村,村域面积4.66平方公里,农用地面积3510亩(其中耕地2410亩、涵养林1100亩),主要种植茭白、水稻、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下辖13个村民小组,共有972户,户籍人口2362人,常驻人口1446人,据查证是迄今为止上海地区最大的自然村。

走进村庄,粉墙黛瓦的屋舍依水而建,村民们枕河而居,一座座桥梁飞架于河面……在泖甸村13组,还植有2株250多岁的“夫妻”银杏,树冠高大,像位历经沧桑的老人伫立着,见证了泖甸变迁的历史,默默地诉说着那久远的故事。随着天气转冷,片片银杏叶由绿转黄,变成了灿灿的金黄,寒风吹来,树枝摇曳着,发出沙沙的响声,成为当下最绚丽的音符,小桥、流水、人家、古树等元素,构成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

俯瞰泖甸“绿色生态长廊”,只见千亩涵养林“天然氧吧”与奔腾不息泖河相互交织,相互应和,绵延千里。时不时,可以看到大船在河中忙碌地穿行,村民在这边恬静地休憩,各路骑手队在这边欢快地“打卡”,也是11月22日练塘赛段——2020环意RIDE LIKE A PRO长三角公开赛的途经赛道之一,可见这边引人入胜,风景甚赞。置身其中,鸟语花香,心旷神怡,仿若人在景中走,如在画中游。

田山歌——国家级非遗传承地

徜徉在泖河之滨的阡陌绿色茭田、金色稻田,一首婉约动听的古朴曲调随风入耳,循声走去,那是田山歌手张大爷又在和伙伴们唱着田山歌。

田山歌是由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一种劳动歌曲。它既能抒发劳动人民的感情,诉说自己的欢乐与痛苦,又能陶冶性情、解除疲劳。因此,田山歌在此地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张大爷说:“自己学唱田歌时,是练塘田歌最兴盛时期,四村八里兴起了唱田歌热潮。农忙季节,从上午唱到中午,下午唱到收工,晩上还要唱乘凉歌。”2007年,更让张大爷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他应邀和歌班去北京参加央视《民歌中国》栏目的演出录制,唱的是青浦田山歌的代表作《十二月生肖》。观众随着他们的歌声,仿佛回到了小桥流水、田畴交错的泽国水乡……很快泖甸一村民,把田山歌唱到了国家舞台上的喜讯被传开,也让泖甸有了田山歌——国家级非遗传承地这张特色文化名片。

这么些年,泖甸人没有忘记当年的荣耀,也没有忘记韵味悠长的田山歌,从进村格外醒目的宣传墙,就可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练塘田山歌家乡味道。在张大爷的带领下,村里发展了“队伍”,在党员家庭服务点成立了田山歌志愿服务队……传承着古老的民间艺术,和着时代的节拍,让田山歌广为传唱,家喻户晓,迎来又一个“春天”。

练塘茭白发源地之一

“让人垂涎欲滴,享有‘水中人参’的练塘茭白生于斯长于斯,所烹制的菜肴味美鲜嫩”。背靠泖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从上世纪50、60年代起,泖甸村就已经开始了规模化种植茭白,并逐渐成为了村上的农业支柱产业,带领着一代代茭农开辟着致富路,为练塘赢得了“华东茭白第一镇”之美誉,也让泖甸有了练塘茭白发源地之一这张特色产业名片。

时下,信步于村里田间地头、农业合作社、村民宅前屋后,茭白青青,茭香阵阵。一茬茬青翠欲滴的茭白正在这片乐土上生长、成熟、采收、加工、包装……被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不管是做成油焖茭白、响油茭白鳝丝,还是一碗朴素的茭白面,都是上海人惦念的那一口味道。 

如何让茭白产业绿色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达到平衡?如何让茭白全身是“宝”?勤劳、智慧的泖甸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很早就开始创造循环经济,把小小茭白叶“变废为宝”——做成工艺编织品出口日本,不仅有效解决了过去茭白叶大量堆积路边、焚烧带来的污染问题,还鼓了钱袋子,并成为了近些年孩子们手工劳作的启蒙之星,真可谓一举多得!

宜居、宜业、宜乐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除了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更是关键。面对村民提出,如对“红白喜事”场地有需求,村内中心路至泖河畔道路不够平坦、宽阔,可供村民户外文娱的地方少等,泖甸村又是如何用心用情用力去解决好群众的这些实际问题?

泖甸村党总支书记周新华说:“近年来,泖甸村党总支依托党建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的建设主线,积极编制特色田园乡村规划,通过悠远文脉优势和独特地貌优势,重塑水系活力,着力构筑碧林健跑区、茭白创新区、村落精品社区这‘三大功能区’,同时,聚焦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推行‘一站两中心’服务,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序推进农民建房、智慧安防系统等,让泖甸更宜居、宜业、宜乐。”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加快,如今,原来村里的“老房子、老厂房”升级改造为398平方米的泖甸村田山歌文化礼堂,这里也是全镇第一家获得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农村固定办酒场所,它的出现方便了村民办事;原来的泖甸中心路从百米沥青路变为千米沥青路,小轿车终于可以一路向东开至泖河边,它的竣工方便了村民出行;原来凌乱的河边宅旁,迎来了一个个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还有亲水平台、美丽长亭,它们的出现喜了民,美了村……一点一滴的新变化、新气象,在展现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同时,不断增强的是这方村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