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配绿,青浦这里的水乡村落不俗 2021-02-07 来源:“绿色青浦”微信公众号
2021-02-07 09:55:44
河道纵横交错,田园风光迤逦,民宅错落有致,乡村风貌古朴典雅。经历了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略施粉黛的青浦区练塘镇东庄村已然是江南水乡该有的样子。这个历史悠久的村庄,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村党总支书记孙建强告诉记者,东庄村正在走一条“红配绿”的乡村振兴之路:立足独特的红色文化优势和优良的绿色生态底板,打造“江南红色文化第一村”,提升乡村品质,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
东庄村有多“红”?
1927年,这里诞生了青浦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28年,在陈云的领导下,这里的小蒸农民军发起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名的“小蒸暴动”。1945年,新四军在村里的庄前港击退日军,老百姓在此建造烈士墓以纪念战斗中牺牲的战士,成为青浦西乡革命烈士陵园的前身。可以说,红色是东庄的底色。
此外,元代著名女书法家、画家、诗词创作家管道昇,也出生于东庄村。她与丈夫赵孟頫在这里留下了众多传说。在示范村建设中,东庄村还复原了管道昇所建的“劝学亭”。
最近,记录着村落起源与发展的东庄村村史馆对外开放,由农产品、非遗展示区和东庄的“过去、今天、明天”三大篇章以及微剧场三块区域组成。立足打造“江南红色文化第一村”定位,通过图片、文字、老物件、书画、影音等不同形式,向公众全方位展现“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古色增辉”之下的村庄发展脉络与建设历程。
东庄村“绿”在何处?
东庄村依水而居,整个乡村被水环绕,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428亩生态涵养林依偎于境内大蒸港北侧。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东庄村产业发展的先天优越条件。
作为练塘镇朱枫公路万亩良田核心区域之一,在大蒸港好水、好生态滋养下尽情生长的“薄稻、鳖稻、杰稻”,已然成为东庄响当当的名片。上海优禾谷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创新“鳖稻共生”生态种养模式,65亩鳖稻试验基地里孕育出优质绿色的稻米。2019年,上海杰稻农业有限公司“寿司米”项目落户东庄,成为上海最大的优质寿司米生产基地。去年,东庄村充分利用大蒸港畔得天独厚的生态涵养林资源,引入上海彭世菇业有限公司,发展林下菌菇产业,种植赤松茸、灵芝、黑木耳等,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实现林地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也得以保护。
“红配绿”,旧貌换新颜
通过示范村建设,东庄村“旧貌换新颜”。红色引领,古色镶嵌,绿色衬托。东庄村充分挖掘文化资源,融合产业发展,打造“读史、品水、阅村、观田、赏林”主题节点,发展乡村旅游。崭新的面貌,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打好了基础。
目前,村里与衡山集团携手打造的第一期民宿即将对外营业。“村级成立了文旅公司,流转村民的闲置宅基地,再由村里统一租赁给衡山集团打造民宿。”孙建强告诉记者,衡山民宿第一期租赁5栋房屋,打造1个接待中心4栋民宿。现在接待中心和2栋民宿已建造和装修完成,预计春节期间可以对外运营。另外,东庄村还与“云溪上”品牌民宿公司签约出租了10栋房子,目前已完成设计,预计春节后开始施工。一个民宿集群的雏形已经显现。
一批年轻人也看到了乡村的发展机遇。他们回乡逐梦,改造了两栋闲置老宅,在此创办了一家农村电商平台“厨见”。主要打造手工美食学院,无论大人小孩都能在此感受到充满烟火气息的农村烹饪生活。不仅如此,这里也是练塘镇学生社区实践点名录中的体验地之一,中小学生们可以在此体验科学实验与手工创作。
距离东庄村不远处,就是练塘古镇和陈云纪念馆。孙建强说,村里正计划与陈云纪念馆进行联动,“把我们东庄村作为一个接待中心,将参观的游客引导过来,再用我们的红色文化和古文化吸引这些游客,利用打造的民宿和产业让游客留下。”
这个古朴的村落,如今也饱含新时代的生命力。在“红配绿”的引领下,新兴产业正孕育着美丽经济,将逐步带领东庄村民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