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这位青浦援滇干部用“上海经验”优化当地产业布局 2021-03-11  来源:“绿色青浦”微信公众号

怀向军,1973年生,上海市青浦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2018年1月作为第十批沪滇扶贫协作的援滇干部到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挂职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扶贫办副主任。2019年度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表彰;2021年被中宣部命名第六批全国学雷锋标兵。

0311_095800_343.jpg

任职上海市青浦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的怀向军,2018年1月作为第十批沪滇扶贫协作的援滇干部到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挂职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县扶贫办副主任。

“刚到陇川时,我便为当地的美景、人们的热情所打动,但气候、饮食等方面的差异,也让我几次身体不适入院……”回想起初入陇川的情景,怀向军坦言,确实有些水土不服。当他深入景颇族聚居的山区后,又深深被当地的贫困所震憾。

“屋子里昏暗潮湿,棉被都能挤出水。厨房四壁长年被柴烟熏得像木炭一样黑,饮用洁净水也得不到保障。”迫切想要改善当地老百姓生活的怀向军,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内跑完了全县9个乡镇、1个农场的大部分行政村,想尽快摸清当地情况后,能第一时间开展帮扶工作。

0311_095822_442.jpg

德宏长出“练塘茭白”

用好财政帮扶资金,助力帮扶项目顺利落地,是怀向军在陇川的第一任务。

一次走访中,他意外在农户田间看到当地少见的作物——茭白。不同于上海本地种植的茭白饱满、白嫩水灵,农户家的茭白看起来干瘪、发黄、个头也小。

原来,当地人并没有食用茭白的习惯,田间的这些是少数农户间流传种植的农家品种,口感并不是很好。

作为青浦援滇的干部,怀向军马上想到了上海青浦名产“练塘茭白”。

当地耕地、湖泊比较多,常年温热的环境应该适合喜温的茭白生长。能否引进上海的优质品种,在当地发展“茭白产业”?怀向军立即联系了家乡青浦种植茭白的几家合作社到当地考察。

“尽管当地早晚温差大,但全年最低也不过6~8摄氏度。如果能打好季节差,发展冬季蔬菜种植将十分有优势。”怀向军当即牵线引进了上海佳欣茭白专业合作社和上海泖河水产品合作社,在陇川乃至德宏地区反季节试种茭白。

好品种是第一要素,但对于茭白产业尚属空白的陇川而言,好的生产、管理水平同样重要。怀向军为当地农户请来了上海专家,手把手教他们,从选地到种植再到田间管理,一步一步带着当地农户学种茭白。

很快,试种取得成功。

之后,上海来的两家合作社分别在陇川、芒市注册了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推广种植“练塘茭白”。目前,茭白在德宏州推广种植面积已近2000亩。

0311_095904_241.jpg

与茭白同时生长的还有“上海市外蔬菜供应基地”

茭白种植成功了,如何销售,销往哪里也是怀向军需要考虑的问题。

入冬的长江三角洲正值茭白市场空缺期,利用错季生产优势,把茭白运往上海及周边城市将是不错的选择。只是,德宏距离上海近3000公里,全程无休的货车运输也需要两天一夜的时间。尽管茭白耐贮运,远距离运输并不影响新鲜度,但必须量大才能摊薄高昂的运输成本。

“一次运输起码要30吨以上,光运输茭白显然有些冒险。”怀向军建议当地农户搭配一些其他蔬菜一同运往上海。刚开始时,由于不了解上海市场情况,第一车蔬菜销售选在了大量外来人口离沪的春节假期,初次销售并不成功。

为了保证当地的蔬菜运往上海之后可以顺利销售,怀向军还帮忙联系了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等销售市场,得到“西郊国际”的大力支持,不仅为当地蔬菜简化申报流程,还免费提供了销售当地蔬菜的门面房。

不仅如此,在德宏的高原蔬菜得到上海市场认可后,通过帮扶资金的扶持,当地又专门建设了数百亩安装有智能监控系统、农残检测系统的高标准蔬菜基地,同时建设了德宏最大的冷链仓储中心,对接上海市场,根据上海标准、需求种植蔬菜,成为“上海市外蔬菜供应基地”,将德宏冬早蔬菜销往上海市江桥批发市场、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等批发市场,既为当地农户带来增收,也为上海“菜篮子”出力。

“茭白投入不高,但冬季田头收购价可达6元/斤,对当地农户来说是不小的收益。”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上海市外蔬菜供应基地”的建设带动当地2000多户农民参与蔬菜种植。

0311_100012_213.jpg

目前,陇川等地已向上海输送了茭白、马铃薯、鲜食玉米、西兰花、无筋豆等蔬菜近万吨,带动当地500多户建档立卡户获得1500万元增收。去年疫情期间,怀向军通过积极协调,畅通当地蔬菜销往上海的渠道,帮助当地成功售出蔬菜672吨,挽回经济损失200多万元。

0311_095952_439.jpg

“稻田+水产”提高农业附加值

让怀向军等援滇干部欣喜的是,通过他们与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2020年4月,陇川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建档立卡人口9078户34461人已全部脱贫。

但怀向军认为,脱贫只是当地人民新生活的起点,还需加强地方产业,有了产业支撑才能让乡村可持续发展,做到真正脱贫并逐步实现乡村振兴。

德宏地处中缅边境,偏远、封闭,种养比较单一,种植以甘蔗、水稻、蚕桑为主,养殖则以猪、牛、鸡为主。

0311_100056_818.jpg

在怀向军的牵线搭桥下,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科学院与青浦区政府以及德宏州政府共同签订了合作协议,在芒市拉满养虾示范基地建设了2个总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大棚。并在芒市镇锅盖石村等地建设了稻田养殖河蟹示范基地2个,建设占地面积143亩。同时,还小范围尝试了泥鳅与稻田共生的模式。

在启动“稻田+水产”示范之前,他特地邀请了当地水产科技人员来到上海,参加海洋大学水产技术培训、参观了青浦南美白对虾淡化基地,让当地技术人员了解不同水产的养殖难点,提高当地技术水平。

2019年,在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科学院副教授马旭洲的指导下,当地农户按照成熟的“上海经验”,将来自上海的扣蟹养殖成功,雌蟹普遍达到3两以上、公蟹普遍达到4两以上,具有商品性,且因当地特殊气候,长势更快,能早于上海养殖基地上市。

“当地的水质很好,但过去因为技术不过关,大闸蟹种质不是很好。按照上海的模式做好稻田科学养殖,更绿色生态,养出高品质的大闸蟹没有问题。”在养殖过程中,上海专家事无巨细、毫无保留地将经验传授当地养殖户,并实时根据当地地理环境情况作出调整,如增加沉淀池来缓解山水的低温等,守护农户的第一塘蟹顺利上市。今年年初,当地技术人员在上海专家的带领下,首次培育扣蟹种苗成功,大闸蟹养殖技术又上了一个台阶。

2019年4月,怀向军从上海基地采购了南美白对虾苗与罗氏沼虾,带领当地技术人员开展养殖示范,均获得成功。最让怀向军惊喜的是,无心插柳的“水稻+泥鳅”的模式也十分成功。“德宏景区的烧烤摊生意不错,我们养殖的泥鳅又肥又壮,烧烤后口感很好,很受欢迎。”

“稻田+水产”的模式示范成功,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时提高了当地百姓稻田种植的农业附加值,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如今,怀向军已经回到上海。

有人问他,“陇川好不好?”

他笑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3年来,他俨然把陇川当成了自己的家乡,竭尽所能地为陇川输送适合当地发展的好技术、好产业,努力用“上海经验”让当地百姓尽早过上好日子。

来源:上海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