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精准摸清底数,夯实文保基础,青浦区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复核工作 2024-10-24  来源:“绿色青浦”微信公众号

1024_111210_795.png

文物,记录了民族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是国家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纽带。记者从青浦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青浦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现已推进至实地调查复核阶段。

上海大观园戏台的前身是四明公所戏台,原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四明公所内。该戏台建于清嘉庆二年,为二层建筑,台高约有1.8米、宽约7米、深约7米,呈方形。1989年,四明公所戏台迁移至上海大观园,成为红楼梦主题景点之一,并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作为新增文物被登记在册。日前,青浦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专班来到大观园,对包括四明公所戏台在内的7处现存文物的保护情况进行实地复核和调查评估。青浦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专班成员、青浦区博物馆副馆长周金金说:“今天是我们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的实地调查。我们再次来到了这个‘三普’时的新发现建筑,进行实地调查,对它进行信息的复核,看看它和‘三普’时相比有什么变化,并且更新它所有的文物信息。因为我们在这期间做过一次维护保养,所以‘四普’也是在考察我们‘三普’以来这十几年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做得怎么样。”

据了解,我国先后于1956年、1983年和2007年启动过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为全面掌握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国务院决定于2023年11月起,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本次普查分为培训准备、实地调查和验收公布三个阶段,从2023年11月开始,到2026年6月结束,普查标准时点为2024年4月30日。目前,青浦区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准备工作,正处于第二阶段的实地调查阶段。当前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复核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采集空间信息、判定文物年代、构成和价值、评估现状、测绘图纸、拍摄照片以及整理相关资料。此外,调查组还将对“三普”以来新发现的文物线索进行调查和认定,全面更新并完善青浦区的文物档案,为今后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文物普查工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个过程中,我们对文物进行全面的信息建立。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我门也相应地更新普查技术,对之前已有的所有文物进行复核,同时也去发现和普查新的文物。通过这样的过程,更加科学地研判今后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文物,进而传承和发展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周金金表示。

据介绍,本次普查采用了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先进的科技手段,以便提高普查的精确度和效率。青浦区文旅部门还组织了专业培训,确保普查人员掌握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在实地调查中,普查人员不仅关注文物本身,还注重了解文物的使用情况和周边环境。以四明公所戏台为例,普查人员详细记录了戏台的结构特征、修缮历史、当前保存状况,以及在上海大观园中的使用情况。这些信息将为后续的文物保护和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下一步,青浦区将根据普查结果,依法认定、登记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建立区级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研究和利用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