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打印

上海交大师生种的稻田有啥不一样?青浦这个科技小院让再生农业“落地生金” 2025-10-31  来源:“绿色青浦”微信公众号

1031_114606_101.png

近年来,“科技小院”作为我国农业技术服务模式的一项重要创新,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这一模式连接高校科研与农业生产一线,正在全国多地“开花结果”。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青浦现代农业园区的青浦再生农业科技小院,探访高校师生和园区科技人员如何在这片稻田里,书写“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1031_114606_744.png

清晨,田埂上的晨露还未干,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农业生态课题组的几位研究生已早早来到水稻田。他们戴好手套,压低草帽,俯身走进田间。晨光洒落,他们忙碌的身影与金黄的水稻相映,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1031_114606_654.png

再生农业创新,在田间落地生根

近年来,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与中国科协联合推动“科技小院”建设,上海多所高校积极响应。上海交通大学农业生态课题组与青浦现代农业园区合作,共同建立起这座再生农业科技小院。

青浦现代农业园区为科技小院提供了良好的科研试验条件,辟出18亩水稻田作为主要的试验区域,并为师生们提供就近的人才公寓保障他们的吃住行。作为试验田块的水稻田内被分为多个整齐的小区,分布着新型载氧生物炭、微生物菌剂、稻肥轮作、稻-蛙共生等试验。围绕“生态、低碳”目标,一场贴近生产的田间实践正稳步推进。

在采集温室气体的间隙,博士研究生刘文超向记者介绍了一种新型生物炭材料:“传统生物炭像实心砖,吸水但透气性差;而纳米氧改性生物炭,则更像充满微孔的高级海绵。”他解释道,团队通过特殊技术,将富含氧原子的官能团“镶嵌”在生物炭孔洞表面和骨架中,这一改进带来三大优势:一是能更强力吸附铵根、钾离子等养分,减少流失;二是为有益微生物营造良好栖息环境,改善土壤生态;三是可调节土壤结构,减少板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作物根系创造更理想的生长条件。

1031_114606_177.png

田间课堂无门槛,农民看得懂、学得会

“看看我们这片减肥示范田,不比常规田差吧?”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研究员沙之敏老师笑着对身旁的农民说,“用对这种新型微生物菌剂,能提高肥效。虽然菌剂增加了一笔开销,但节省的肥料更多,水稻抗倒伏能力也更强。”种粮大户蔡阿姨、徐师傅等人边听边跟着沙老师巡田。

这样的场景在水稻关键生长期经常出现。沙之敏和几位研究生在水稻栽培的关键节点吃住都在小院,在示范田中施肥、采样、测产。周边农户逐渐熟悉了这群“不一样的大学生”,熟络之后,研究生们直接在田里向他们推广起新技术。没有门槛的田间课堂,吸引了越来越多农民前来学习。据统计,今年科技小院师生累计接待周边农民200多人次,入户指导30余次,发放技术手册200余本。

1031_114606_623.png

零距离培育人才,提升园区科技实力

“来了学生,留下技术,更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青浦现代农业园区科技部门负责人朱元宏表示,依托科技小院平台,园区与上海交通大学开展了多项技术合作与示范推广,已培养硕博研究生5名,其毕业论文均就地选题完成;同时帮助园区培训了35名高素质农民,并推动园区科技人才申报职称,形成“引进一个、培育一批、带动一片”的雁阵效应。未来,园区将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为科技小院师生提供更好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努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的标杆科技小院。

如今的青浦再生农业科技小院,不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申请多项专利,更将新型载氧生物炭、微生物菌肥、绿肥复种等技术落到实处,真正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合作社和农户手中,切实帮助当地产业实现降本增效,真正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农文旅商体展”六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农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