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你”的治理智慧,让这个小镇拥有“一见如故”的营商环境温度 2025-08-12 来源:“绿色青浦”微信公众号
站在“花田里”田园综合体的观景台,企业家李文勇望着主题园中穿梭的游客,眼中满是感慨。五年前带着创业计划书初探重固时,他从未想过这个融合自然教育、休闲旅游与餐饮民宿的项目能如此顺畅落地。从审批流程到运营筹备,重固镇政府团队始终带着“政策包”贴身跟进,甚至提前预判并化解了土地流转中的潜在难题。“不是我们追着政府办事,反倒是政府主动围着我们解决问题。”李文勇的话道出了许多创业者的心声,“这种被读懂的感觉,正是‘一见如故’最生动的注脚。”
在重固镇,“文心重固,一见如故”从不只是一句宣传语,而是深植于基层治理肌理的服务哲学,渗透在营商环境的每一处细节、民生服务的每一个角落。
营商环境的进阶:从“被动应答”到“主动解码”
走进重固经济小区,招商服务早已跳出“企业问、政府答”的传统模式,转而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闭环服务体系。就像为创业者量身定制的“专属菜单”,企业只需亮出核心需求,政府便会自动匹配资源清单——初创企业能获得全流程孵化指导,成长期企业可对接精准产业基金,成熟企业则有定制化上市辅导。这种“想在企业前、做在需求先”的服务,让每一个市场主体都能感受到“来了就是自家人”的温暖。
精细治理的密码:于细微处见“懂你”
重固的治理智慧,藏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民生场景里,更凝结于一张覆盖全域的治理网络中。
痛点拆解,直击“心头难”。康汇雅苑曾因“地面车位抢破头、地下车库空荡荡”引发居民不满,党支部没有简单贴通知、划标线,而是深入调研后推动停车费机制改革,同步用公共收益新建570个非机动车位。一套组合拳下来,困扰居民三年的停车乱象迎刃而解,更赢回了群众的信任。
多元协同,凝聚“共治力”。郏店路的治堵故事同样动人:社区党支部联合交警重新规划标线、安装电子警察,居民则自发组成监督队劝导乱停车。“专业力量+自治共治”的模式,让曾经因道路两侧被占用而通行不畅的路段变得井然有序,更激活了群众参与治理的热情。
智慧赋能,激活“末梢神经”。在繁华的福贸路智慧街区,一场数字化变革正悄然提升着治理效能。1050米的街道上,172家商铺门口的二维码成了“数字身份证”,“一铺一档”系统勾勒出每家商户的全生命周期画像——商户能线上办事、查评价,居民可看信息、提建议,管理部门则通过后台实时掌握经营与安全状况。更妙的是,172家商户自发组建“泉·智汇”自律联盟,从自我管理到环境清洁,从服务提升到矛盾调解,居民也主动加入,与管理部门形成良性互动,让市容环境更整洁,经营氛围更和谐。
多格合一,织密“治理一张网”。为让服务更精准、响应更高效,重固镇将党建、警务、市场、城运、综治、城管等各类网格深度整合,构建起“一张网”治理格局。全镇明确划分“综合网格→管理单元→微网格→责任块”四级组织架构,在2个综合网格、17个管理单元基础上,细化出107个微网格、453个责任块,如同为小镇装上“神经网络系统”,让每一个诉求都能快速传导、每一项服务都能精准落地。
“四百大走访”:用脚步丈量需求,让服务精准触达
这些治理创新的背后,是重固镇深入基层的常态化走访机制。党员干部迈开双腿入户走访,像“庖丁解牛”般精准拆解群众需求,推动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治理”转变。电梯安全有隐患,镇党委第一时间联合多部门组成专项检查组;停车问题难协调,泉祥居民区党支部牵头,组织业委会、业主代表多轮协商寻共识……每一次行动都对准群众急难愁盼,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承诺落到实处。
人才生态:用“五心”筑巢,让“近者悦远者来”
“离尘不离城”的独特气质,是重固吸引人才的天然优势——145条河道勾勒的生态底色,福泉山文化遗址沉淀的历史底蕴,为科创人才营造出稀缺的田园都市空间。但比环境更动人的,是重固的“五心”服务承诺:政策解读贴心、办事流程省心、投资环境安心、生活配套舒心、日常服务暖心。这份诚意,让每一位来到重固的人才都能找到归属感。
如今,示范区线的钢铁轨道正向前延伸,这个全域纳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小镇,即将迎来时空区位的历史性跃升。但重固人深知,真正的竞争力从不在交通节点本身,而在走进重固时如遇故交的亲切感里,在每一个市场主体与居民被读懂的获得感中。这种以“一张网”为基、以“懂你”为魂的治理能力,让“一见如故”从一句口号,变成了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日常,更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