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简介
无
主动公开
无
青浦区人民政府
2019.03.20
青浦区现有:国家级名录1项
市级名录14项
区级项目13项
国家级名录——田山歌
田山歌是我国江南地区一种颇具个性特征的民歌形式。上海地区唱田山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尤以青浦地区为甚。
田山歌是农民在耘稻、耥稻时,由一人领唱,众人轮流接唱的歌,又称吆卖山歌、落秧歌、大头山歌。其演唱形式独特、自成一格,歌词内容丰富多彩,不仅能起到愉悦、舒缓疲劳的作用,而且协调了劳作过程,鼓舞了干劲。从音乐上看,田山歌的演唱形式独特,可分为头歌、前卖、前嘹、发长声、赶老鸦、后卖、后嘹、歇声等部分,音调高亢,旋律起伏也较大。歌词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来自当地民众现实生活,表现当地农民劳动、生活、思想、爱情等,是青浦及周边水稻种植地区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
市级名录——摇快船
摇快船是清朝顺治年间形成的民间习俗,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老百姓在农闲时节(农历七月二十七)前往位于淀山湖中的三官堂庙朝拜焚香,回朱家角赶庙会在漕港河以船为载体进行自娱自乐的水上竞技表演。摇快船的表演规则为:五人摇大橹、四人摇矮橹,大橹矮橹十八人,分两组替换,中棚锣鼓手四人,头浆一人,每艘快船上共有二十三人,配上经典的吹打乐“五龙船和水锣经”,摇船时可谓“金鼓阗沸,拔浆如飞”,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势。摇快船表演是青浦水乡朱家角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级名录——阿婆茶
阿婆茶是金泽商榻地区沿袭已久的一种民间习俗。当地的农家人,特别是农村里的阿婆,每天你来我往,围坐在农家客堂里或廊棚里,桌上放有咸菜苋、萝卜干、九酥豆等自制土特产,边喝茶边拉家常、嘴不闲、手不停,其乐融融。这种以茶为礼的健康的待客方式构建了和谐文明的社会道德风尚,并能交流邻里之间的和谐友情及思想感情。同时,当地民众在吃茶的过程中,自娱自乐,使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曲艺等得以流传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久而久之就成为商榻人的风俗礼仪,从而形成了江南水乡地区一种特有的民俗风情。
市级名录——涵大隆酱园酱菜制作技艺
酱菜是江南水乡百姓饮食文化和习俗的独特组成部分。涵大隆酱园位于青浦区朱家角。创立于公元1886年,涵大隆酱菜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120多年,是江南地区酱菜制作的代表。其在选料上因地制宜,适时选用当地土产和蔬果,乳腐口感滑腻,酱瓜脆嫩可口。
涵大隆酱园酱菜的主要制品有:玫瑰乳腐、桂花乳腐、油辣乳腐、火腿乳腐、臭乳腐、美味酱油、虾籽酱油。酱茄子、桂花瓜片、虾油小青瓜、精什锦、宝塔菜、嫩姜片、锦州瓜、人参萝卜干、奶油萝卜干。制作器具有:乳腐胚料制作器具、乳腐制作器具、酱菜腌制器具、卤汁烧制器具、产品包装材料。酱菜制作技艺运用了科学分析、严格选料、精确用时等方法,受到了市民们的青睐。
市级名录——宣卷
宣卷,顾名思义,即讲书的意思。它由一人主宣,二人帮衬,小乐队伴奏,其形式近似苏州评弹,又不尽相同,颇具特色。宣卷源于唐代的“信讲”和宋代的“谈经”,至清代,出现了以唱宣卷为职业的艺人。宣卷艺人以讲故事的形式,为民众说讲民间事物和民间传说,故宣卷艺人又被人们称之为“说讲人”。由于听讲的对象大都是本地农民,所以宣卷艺人的说讲语言特别注意通俗易懂,以吸引和取悦观众。为增加演出气氛,表演者还配备一只木鱼,边敲边加入应景的即兴演唱。青浦地区的宣卷经历了独特的发展道路,从过去的土布衣,到如今身穿长衫服,袋放丝绢,手拿折扇,并有两名女演员作帮衬,有对有答,有呼有应,为民间文化的繁荣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市级名录——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苏南、浙北和上海地区丝竹音乐的统称,其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和萧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江南丝竹广泛流行于江南地区的城乡,但各地风格多有不同。城市丝竹乐风格典雅华丽,加花较多,流传很广;而农村丝竹乐则风格简朴,常用锣鼓,气氛热烈。江南丝竹在青浦区主要流行于白鹤镇地区。二十世纪初白鹤镇就有丝竹班子成立。多年来,在白鹤镇上凡是有隆重的婚娶或节庆等活动,就有江南丝竹在场贺兴。丝竹的小、轻、细、雅,充分体现代表了江南音乐文化,是江南文化的特定产物,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艺术神韵和社会功能。
市级名录——竿山何氏中医文化
竿山何氏中医,是从累世达860多年、共29代的何氏中医世家中衍生而来,植根于青浦竿山的重要一支。他们代代相接、世世相传,精衍祖业、独擅专长。早在宋代,何氏世医中就有人悬壶于当时的青龙镇。到清代乾隆年间,有一支分居于青浦县北竿山。嘉庆年间,又有一支由竿山分居于同县之重固镇。在数百年间,何氏青浦一支,仍继世业者,分布于青浦镇、朱家角、重固、天马山、泗泾等地。
竿山何氏中医是极富有地方特色和民间特色的医学世家,不仅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中医药史料和病案记载,他们始终坚持为病救民、不为良相为良医的精神,以及在医德方面可歌可泣的事迹,形成了儒家世医精深悠长的文化。
市级名录——土布染织技艺
土布,在青浦乡间,也叫老布。土布染织技艺是流行于上海郊区及相邻江浙地区的全棉手工纺织工艺。从棉花种植到纺纱织布,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其中轧花、弹花、纺(摇)纱、打纱、染纱、盘纱、经布、接机头、织布、了机、张布等工序至关重要。过去,姑娘陪嫁多以土布作为嫁妆,俗称“压箱底”。土布多少,不仅是对财富的炫耀,也是新娘心灵手巧的象征。土布运用手纺的棉纱,依靠各种色线,通过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交织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图形,形成特有的节奏韵律,颇具浓烈的艺术魅力。
市级名录——烙 画
烙画也称烙花、烫画、火笔画,是以温度在摄氏三百至八百度的烙铁代笔,利用碳化原理,不施任何颜料,在竹木、宣纸、丝绢等上取其相应温度进行勾、擦、点、烘,磨等形式技法和表现手段。在青浦地区,烙画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烙画传人潘琼瑛是青浦金泽人,他的烙画题材广泛取自传统故事、桥乡的古桥、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等,活灵活现。
市级名录——小刀会传说
小刀会传说,起源于1852年小刀会起义之后,在青浦民间至今尚存几十个故事。这些故事主要讲述了小刀会农民起义可歌可泣的事迹,经过几代人的口头演绎,塑造了以周立春、周秀英为主的农民英雄群像,表现了他们机智多谋、英勇善战、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小刀会传说在长期的口耳相传中,经历了1911年《申报》登载、1959年、1980年前后几个高峰,由多位传承人讲述、文化人采风整理、后又编成戏剧、歌舞剧、摄制电影、出版书,影响甚广。
市级名录——淀山湖传说
淀山湖传说是淀山湖周边的人们在漫长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传说故事的总称。关于淀山湖的传说涉及年代从秦朝直至现代,时间跨度2000多年。宋、元以后,江南经济的快速发展,淀山湖一带成为士人隐居、读书、著述之地,渐成文化繁荣之地。
淀山湖传说是老百姓运用本地方言,以淀山湖为主要对象,结合相关人物、史事、动物、特产、风物等展开丰富想象,以叙事方式讲述的一种民间文学体裁。从内容看,大致可以分为地名演变类、人物传说类、史事风物类、动物特产类等。这种口头文学还在田间地头、屋檐桥头,三五成群以自娱自乐的方式宣讲、传播,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文化消遣和联络情感的特有方式,是具有浓郁江南水乡特色的民间文化。
市级名录——簖具制作技艺
簖是从“滬(沪)”演变而来的,而“沪”亦是上海的简称。滬(沪)是一种靠阻断鱼蟹退路的方式捕鱼的渔具。史料记载,古代吴淞江在今上海青浦区北部入海,其下游渔民普遍使用一种叫做“沪”的竹制渔具,后经改良成为现在的“簖”。由于簖(沪)使用方便,收获颇丰,在吴淞江沿岸乃至江南地区被作为传统渔具之一,沿用至今。
簖具的制作需要经过打样、敲桩、系挡、劈篾、扎簾子、插竹簾等一系列复杂且严格的工序。渔民们利用潮水的涨落方式,选择在河口的两岸设置一道竹栅栏作为拦河坝,用竹簾巧妙地布下“S”字形的回龙,并在竹篓内放上鱼、蟹喜欢的饵料,吸引它们顺着竹簾一路朝里,经过易进难出的“八”字形田连,最后都游到各个“库”中。为了防止螃蟹翻越竹簾逃脱,在簖(沪)的竹篓上还会安置竹盖子。渔民还会根据不同的鱼种制作特制的渔具,如捕蟹用蟹篮、挂篮,捕鳗用鳗桥等。
市级名录——船 拳
船拳是南派少林的一个分支拳系,因在拳船头上表演,故称船拳。船拳秉承南拳,又兼收各派之长,形成了独特的拳术风格。船拳套路甚为丰富,动作紧凑,低架小巧,闪、展、腾挪、跳跃仅在卧牛之地,施展各种技法动作,手法多变,拳掌并重,多用冲、抓、顶、劈、抛、掳、封、截、缠、挡、架、栏、按、挑、穿等,腿法有弹踢、扫腿、飞腿、裙里腿、旋风腿等,步型重心较低,桩功稳固沉着,有虚步、马步、弓步、丁步等。在上海市郊青浦、松江和淀山湖周边地区都有悠久的船拳流传历史,距今已有300多年。每年农历七月廿七神诞日,拳船从三官堂庙烧香回经朱家角,早上八时左右在漕港河上自三汾荡至水仙庙行程约1000米的水域上,表演约一至两小时。当驶近放生桥时,拳船缓缓前进,拳师在拳船的锣鼓声中使出各种绝技,极具观赏性。
市级名录——徐泾汤炒烹饪技艺
“徐泾汤炒烹饪技艺”起源于青浦徐泾的蟠龙古镇,迄今至少有百余年的历史,在民间素有“万里国道第一镇,精美汤炒在徐泾”的美誉。多少年来,“徐泾汤炒烹饪技艺”在青东地区及邻区闵行诸翟、松江泗泾、嘉定黄渡等地广为流传,凡是老百姓在婚丧嫁娶等宴请中“徐泾汤炒”成为席面上必有的“特色菜”。
“汤炒”,顾名思义就是用汤炒出来的菜肴。它的最大特征是不用高温油锅烹饪,仅用高汤制做,且介于做汤和炒菜之间通过厨师烹调手法和技巧制作出来的一种美味菜肴。“徐泾汤炒”之主要特点是用鸡鸭、排骨、蹄膀等高汤勾制而成并加主食材烹饪出来的菜肴,它的基本技艺由刀工、制汤、勺工、勾芡等四个环节构成,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市级名录——金泽庙会
金泽庙会主要由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的“廿八汛”和九月初九的“重阳汛”两大香汛组成。“廿八汛”源于东岳大帝的诞辰祭祀,“重阳汛”源于杨震(民间俗称杨老爷)的诞辰祭祀。香汛期间,进香船只停满大小河道,各庙香火旺盛,街道、庙会场人山人海,除了信众的祭拜和神灵出游等信仰活动外,演戏、宣卷、唱神歌、打莲湘、舞龙、舞狮等各种民间娱乐活动汇集,各地来赶庙会的小商小贩,遍及大街小巷。形成了集信仰、娱乐、商贸于一体的盛大民俗庙会。
历史上,金泽镇的宗教文化十分繁荣。佛教有颐浩寺和东林寺,道教有东岳庙、杨震庙、城隍庙、周公庙等。这些寺庙最早建于东晋,大多建于宋、元、明、清。金泽民俗庙会历史悠久,对于金泽及其周边民众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影响深远。
目前,金泽庙会的两个“香汛”,持续10天左右时间,进香的香客加上游客,每天达3万余人。香客来自方圆500里内的江浙沪周边地区。庙会的影响以金泽镇为中心,辐射南京、苏州、吴江、昆山、嘉兴、平湖、嘉善、湖州、海盐、乍浦、奉贤、松江、浦东、嘉定等十数个地区。当今学者也对金泽庙会的地位和价值予以充分肯定。
区级名录——斩蛇疳
斩蛇疳是一门治疗带状孢疹的民间医术,在青浦地区广有分布,赵巷地区尤为集中。传统的“斩蛇法”是祖先遗传下来的咒语斩蛇法,形式多样,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不予公开。“斩蛇”过程主要包含医者对患者进行的一种近似原始巫术的斩蛇仪式,以及在此仪式进行时所念的咒语。患者需在日出前或日落后前往医治,视病情不同,一般三到五天即可痊愈。从表现上看,咒语斩蛇法可能是江南地区原始巫风和道教医术的糅合,历史应为悠久。其原理虽未有医学上的根据,但它的奇效性却使得这种治疗方式在民众中久盛不衰。时至今日,每年仍有大批咒语斩蛇法的传承人为相当数量的患者解除病痛。
区级名录——匍经
匍经是流传于青浦练塘、朱家角镇一带的民间医术,属于推拿的一种。匍,在老青浦话中,是“带有安抚效果的抚摸”的意思;经,指人体的经脉、脉络。匍经的治疗对象从婴幼儿以至经脉生长未闭合的青少年,对这类群体的感冒发烧、腹泻、呕吐、惊风、内火旺等,匍经均有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匍经采用按、摩、推、揉、捏、掐、擦等手法,只需以姜片浸润水或菜油,作为推拿时的物理降温之用,既不需要任何辅助器械、药品及医疗设备,又不受时间、空间的条件限制。匍经治病周期短,手法注重轻、实、快,既不损伤婴幼儿娇嫩的皮肤,又不受医药之苦,因而受到患者的普遍接受和欢迎。
区级名录——潘其华中医骨伤疗法
潘其华中医骨伤疗法是一种佐以中医药的武术伤科。潘其华自幼爱好武术,早年拜上海市著名武术伤科专家王子平为师,练武习医,钻研中医骨伤疗法,行医60年,用武功手法为患者接骨上骱、按摩推拿、拔火罐、并有自治膏药疗骨伤,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骨伤疗法。因其疗效显著,在重固镇及周边地区极具影响力。
区级名录——牛角镋舞
牛角镋,从牛身上取得牛角,制成的长兵器,约1.6米长,百来斤重。牛角镗表演动作有拦、绞、压、架、顶、搠、挑、撩等八种,手法步法以弓、虚、桥马步为主,路线分“四门八角”,防守严密,善诱巧取,下盘稳扎、灵活多变,势势相连,环环相套。由于表演者一脚踩中心,牛角舞头顶,从而接近于舞蹈。在水乡朱家角,每年农历七月廿七,漕港河进行“摇快船”表演,牛角镋舞也在拳船上表演,至今约有200年历史。表演时,有锣鼓队在旁,每到精彩招式和造型时,配上鼓点和锣点乐,精彩夺目。
区级名录——拜香舞
拜香舞是我国江南地区流传较广的一种民间庙会舞蹈。重固镇的拜香舞起源于宋朝,先是在重固镇新丰村的猛将庙会上表演,后逐渐发展到重固回龙村及重固集镇北面的法会庵。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八月十八、八月十九、八月二十,这三个地方举行隆重庙会吸引重固镇及周边地区的香客和村民前来烧香拜神、在娱神的同时也进行自娱自乐的各项民俗活动。拜香舞有武拜香和文拜香两种。“武拜香”是由12—15岁的男性少年24人组成,身穿白底黑镶边紧排纽武士衫裤,头带英雄巾,脚穿黑布小圆口鞋和纱袜,右手握香凳,边行走边做出各种整齐的舞蹈动作。队伍中也有人吹哨子、敲锣、扬旗,热闹非凡。文拜香在“武拜香”之后,由年龄在15—18岁的女性组成,同样着装艳丽,有舞蹈动作和拜香节奏。
区级名录——青浦水印版画
青浦水印版画吸收了民间流传的年画、版画、蓝花布等艺术门类的营养,构图对称,画面平衡,颜色简单、明快,表现题材来自生活的真情实感,以反映水乡捕鱼、放牧等生产场景为主,乡土气息浓厚。青浦水印版画以质朴、本色的绘画语言,表达他们对水乡生活的想象,始终以水印和版画为表现手法,在印、刻方面不断探索新技法,形成了稳定的艺术风格和极具魅力的艺术效果,在市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是与金山农民画、松江丝网版画和宝山吹塑版画齐名的上海郊区四大民间画种之一。
区级名录——赵家豆腐干制作技艺
赵家豆腐干的制作技艺别具特色,在当地流传已久。赵家豆腐干起源于民国期间1910年,百余年来,赵家三代人在原料、调料、配方上重点筛选,在制作工序上层层把关,不断改进手工操作技艺。经过不断发展,赵家豆腐干形成了品质细腻,柔韧相兼,咀嚼有味,鲜咸适中的基本特征。在豆腐干制作的各路技艺中脱颖而出,声名远播。
区级名录——状元糕
状元糕,又称“上元糕”,其制作技艺由清同治年间(1863年)金泽施万昌糕作坊研制而成,流传至今已有140余年。金泽状元糕具有薄、香、脆、甜而不腻的特色,成为南货店的主打食品。在当地远近闻名的上元节、春秋两次香讯上,外地香客争购带回。状元糕制作技艺保持着传统手工作坊的特点,经石臼摏细、60码蚕丝筛粉、手工划片、优质木炭烘烤等工序,技艺精湛,风味独特。
区级名录——练塘糕团制作技艺
糕团,又叫庄糕、圆团,在练塘地区古已有之并极为盛行。练塘糕团制作技艺,以水乡地区的稻作生产为物质基础,是当地手工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项民俗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练塘糕团由糯米粉制作、蒸煮而成,工艺精良,工序复杂。庄糕一般要经过磨粉、收粉、庄糕、入笼、蒸煮、出笼、点红水(盖印)或者拍花等工序。圆团一般要经过馅子熬制、磨粉、揉粉、做圆团、入笼、蒸煮、出笼、点红水等工序。成品糕团不仅香糯可口,而且造型美观。这一扎根于人们饮食中的传统技艺家喻户晓、代代相传,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区级名录——练塘茭白叶编结制作技艺
茭白叶编结是历史悠久的草编、柳编技艺的发展演变与当地茭白种植业相结合而出现的民间手工编结技艺。茭白叶编结从虾笼编制、竹编织、柳条编织、席草编织、蔺草编织、稻草编织演变而来。它见证了上海民间技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发展,是上海民间智慧结晶,更是时代发展与进步的真实写照。茭白叶编结作为一种工艺品,主要有新年吉祥物、祭祀品、草席、草鞋、各类小动物工艺品、扇子、杯垫等生活用品。
据1990版《青浦县志》记载,早在1911年,章练塘织蒲传习所经理卫守廉就在钟联村圆通庵、高墟张宅、柳口村草庵等地教习妇女蒲革编织。在这个有着悠久编织技艺历史的古镇,勤劳智慧的练塘镇人民在继承传统编织技艺的基础上,将编织技艺与茭白叶相结合,因地制宜,创新地发展出茭白叶编结这一新型绿色产业,实现了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区级名录——庆号习俗
庆号是练塘地区流传百年的民间习俗,是一种地方性的成年礼,有着悠长的历史,从某种程度来说,它是中国古代冠礼的延续和变异。随着历史文化情境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庆号”习俗愈加展现出浓厚的地方性色彩,原本个体化的成年礼仪,逐渐成为一种集体性的共同仪式,起先的象征表意功能不断向组织功能过渡,并注入了“兄弟结义”这一社会性的内容,这是冠礼所没有的。
“庆号”习俗有着一套严格的仪式过程。
首先,确定“庆号”的时间和人数。
其次,取字定号和书写号单。
接着,说书唱戏和祭拜神灵。
最后, “庆号”仪式完成后,“庆号弟兄”要择日花一天的时间 去镇上游玩,并在镇上的照相馆合影留念。
区级名录——徐泾江南丝竹
徐泾江南丝竹在清光绪元年《蟠龙镇志》上即有相关记载,魏容號約庵,晚年自號南湖布衣,乾隆時太學生。自幼多技能,凡棋博、拳擊、絲竹、會計之屬無不工。从解放前三、四十年代在徐泾镇上非常兴盛。据多位年长高寿爱好江南丝竹的老前辈、老先生采访,以他们的回忆叙述,解放前三、四十年代,江南丝竹自发组织,爱好参加,拜师学艺的人群广泛。
丝竹乐来自民间,植根民间,简便易行,适宜推广,有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江南丝竹曲目丰富,传统乐曲有《中花六板》、《三六》、《行街》、《四合》和《云庆》等。乐曲多来自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古典曲牌。
江南丝竹乐队编制灵活,一般以丝乐器和竹乐器为主,配有打击乐器,如鼓、板木鱼和铃等。可根据不同乐曲表演的需要和客观条件,小可仅用一丝一竹两件乐器,如二胡和笛子组成乐队。大的乐队可有十数人组成,主要乐器为笛、笙、箫、二胡、琵琶、杨琴、阮、板、铃、木鱼。演奏形式分为“行走”和组合式“坐奏”。
区级名录——童天和药号膏方文化
膏方又称为膏滋,是将药物反复煎煮至一定程度后,去渣取汁,再浓缩,加入适当蜂蜜、冰糖(糖尿病人用木糖醇)煎熬成膏。膏方在我国有近2000年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膏剂的记载,如马膏,主要供外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的大乌头膏、猪膏发煎则是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个别“煎”已与现代膏方大体一致,如“苏子煎”等共40多部;王焘《外台秘要》也有“煎方六首”。
童天和药号素以挑选精良药材,有“重济世、不重利”的祖训,自设工厂、精工炮制饮片和各种散丸膏丹而盛名。童天和自制的六神丸、行军散、人参再造丸、驴皮膏、龟版膏、鳖甲膏、薄片阿胶等丸散补膏,加工道地,质量上乘。药工刀工娴熟,曾有“白芍呒没边,附子飞上天,槟榔要切一百廿捌片,发半夏犹似锡锣片”之说(形容切片之薄)。特别在每年冬令进补季节,生意十分兴旺。后工场六、七只煎膏滋药的紫铜锅一早点火煎熬,一直要到下午三、四点方才熄火。药煎三遍,沥筛、澄脚,环环紧扣,煎功道地。有的还要求到家代煎,药店也欣然接受,久而久之,声誉日增。时年煎驴皮300张,龟版膏500斤,年供应薄片阿胶500斤,膏滋药千余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