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 第0763号提案的答复

主动公开

2020.05.13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徐滕岗、江敏、陈双双、关佶红、曾凡一委员:

市政协十三届三次0763号“关于加强本市乡土文化景观资源活化利用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函告如下:

青浦区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为使命,充分发挥优良的生态条件、丰富的江南文化资源禀赋和上海之门区位优势,推动历史与现代、人文与自然、文化与科技、传统元素与国际元素多元融合,把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江南文化展示传播体验高地作为文旅发展总体目标,着力打造上海文化品牌特色承载区和世界级全域旅游目的地。

一、整合乡土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景观品质

乡村是青西乡土文化的根和灵魂,乡土建筑是青西人民的衣食起居场所和精神归宿。在城乡景观空间布局、生态廊道和美丽乡村规划中,青浦区十分注重江南乡土文化底蕴挖掘和历史记忆延续,充分尊重村落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传统民风民俗,以园林小品、建筑水体、水乡河道、景区景点等作为乡土文化景观的表达载体,通过景区公园连接城市生态廊道与美丽乡村景观,构建以乡村景观为特色、以景区公园为纽带的城乡景观一体化布局。

(一)景区景点建设。强调规划选址、功能定位和设计理念上的独特性,通过营造自然乡土景观和人文乡土景观、融入乡土文化体验项目等传承发展青西文化,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为游客提供休闲游乐场地,强化当地居民归属感。目前,联怡枇杷园、张马“四园一岛”已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青西郊野公园已成为市民喜爱的自然田园。

(二)美丽乡村建设。围绕“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主线,坚持“整治、建设、管理”三管齐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稳步提升乡村文化景观显示度。截至2019年底,创建市级美丽乡村19个、区级美丽乡村47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成1个、在建3个,启动朱家角镇沈太路、重固镇S26北部和练塘镇朱枫公路三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形成了片区共享类、必配类和选配类项目清单。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使农村生态、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全面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品质全面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下一步,我区将引入“慢生活”“可食地”理念,在推进更多市级美丽乡村和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同时,加强乡土文化空间景观建设和乡村生活体验功能提升。一是在景区及美丽乡村入口处,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民俗生活片段、民间手工艺品和历史事件等,通过现代材料艺术加工复原场景,形成青西乡土文化特色的景观雕塑小品或植物造型系列。二是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传统休闲庭院、农家乐餐厅、乡村民宿等传统乡村生活景观的改造重建,传承延续展示青西传统乡土建筑元素文化魅力,提供质朴、休闲、宁静的农家氛围以及互动体验式的景观空间,让游客体验感受青西传统淳朴的乡村生活。三是重建农田、菜园、果园、鱼塘以及田间小路等传统乡村生产景观,营造具有美感和生态价值的现代休闲旅游观光农园,吸引游客通过“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风情游,体验传统农耕文化、乡土饮食文化和乡村采摘垂钓乐趣。四是以现代农业为支撑,以休闲观光旅游和乡村生活体验为特色,把美丽乡村景观建设、农旅产业发展和文化特色产业衔接起来,推出远足、营地、骑车游览、水上活动体验等各种亲近自然的体验项目,打造集“生态、休闲、文化、乡土特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推动乡村开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提升水乡古镇居住水准

水乡古镇是乡土文化的宝贵遗产和重要载体。朱家角、练塘、金泽3个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白鹤、蟠龙等7个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已成为水乡青浦的亮丽名片。青浦区十分重视古镇文化景观资源的修缮保护、更新转化和活化利用。无论是历史风貌、空间布局、古镇肌理,还是里弄街巷、市河水体、古桥民居、寺庙店铺,都加以原汁原味呵护。2019年,全区累计投入古镇文物修缮资金1447万元,创历年之最。但伴随着时代变迁,不少古镇逐步丧失了生存土壤和发展条件,人居环境、历史风貌和部分建筑受损严重,甚至面临整体消失的危险。为助力重固章堰、徐泾蟠龙等古镇“涅槃重生”,我区已尝试在保持原有古镇肌理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注入新型产业业态,打造新“金章堰”“江南新天地”等宜居宜业宜游的“诗意栖居”地。

下一步,我区将通过建设民俗文化广场、设立民间手工艺展示区、举办乡村民俗文化节和民俗文化展览等方式,在古镇展示传承发展民俗文化、宣传销售传统手工艺品、推出现场教学和制作体验,以增进游客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增强居民对古镇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三、开发河湖水网资源,提升公共河道景观韵味

江南水乡青浦境内江河纵横,湖荡密布,发达的水系构成了青浦城乡的大小“血管”。作为青浦乡土文化的“底色”和“亮色”,彰显水乡水城特色、下大力气写好水文章已成为青浦共识和常态化工作。一是建设环城水系公园。2017年起,区政府投入数十亿元,利用环城河道规划建设了长达42公里的环城水系公园,河道两岸绿化成荫,一步一景,同时利用名胜古迹注入文化元素,营造仿古园林和古式桥梁、推出非遗雕塑壁画、建设17个文化驿站和音乐广场,复原“水城门”和青溪书院、设立青浦名人展示馆,铺设健身步道,打造出一条独具水城特色的生态健体文化景观走廊。二是建设各式滨水景观。在美丽乡村、美丽社区建设过程中,我区结合生态修复和河道整治,因地制宜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设计建设形态各异、规模不一的滨水文化景观,人居环境“望得见水,看得见绿,记得住乡愁”,极大提高了广大村民市民的生活品质,改善了城乡面貌。青西郊野公园、淀山湖滨河大道和虹桥、重固艾祁港滨水公园、张马村寻梦园就是其中的代表。

下一步,我区将继续修复河道水系生态、加强河道周边景观建设,通过灯光、绿化和建筑外立面翻新等方式统一格调风格,通过设立城市书房、演出配送、音乐喷泉、水幕电影、举办音乐会等形式大力推进环城水系公园文化内涵注入,形成人景互融的文化景观。同时,还将建设游船码头设施、规划水上活动体验区域,推出水上巴士旅游线路。

四、加强文化元素注入,促进园林功能多元化

园林既是江南建筑美学的集中体现,也是旅游空间、文化空间和美学空间。加强文化注入、提升文化承载力、发挥园林多样化功能,已成为满足市民对文化美育需求的重要方式。青浦现已根据辖区4大园林特色开展了一系列美育活动,例如:曲水园画廊的书画展示、课植园昆曲牡丹亭实景演出、大观园红楼文化节活动和珠溪公园建筑学科培训等。其中,当前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及江南文化打造为大观园改造提升提供了最佳机遇期。

下一步,我区将根据国际标准和文化高地要求活化利用大观园建筑,推进园林品质提升,建设江南文化休闲旅游度假新地标。一是在红楼主题上注入江南文化元素,拟规划一批体现最江南文化、最生态绿色、最未来科技、最国际服务的文旅设施(项目),打造具有规模效应的“江南文化”传承体验休闲集聚地。二是发挥上海海纳百川的人流效应,汇聚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戏曲表演团队,配套建设江南大戏院发展戏曲演艺市场,打造江南戏曲名剧沉浸式表演,增强江南水乡文化品牌的品质度、集中度和显示度;设立江南生活馆,利用小型演艺空间还原精致的江南生活方式。三是组织青浦古典园林绘画(摄影)比赛,面向社会征集展现青浦园林特色的作品,鼓励市民、学生发现园林建筑之美、艺术之美,通过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提升园林影响力。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