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委新闻发布会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亮点频现 2022.06.22

6月22日举行的中共上海市委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副书记诸葛宇杰介绍了市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主要议程、筹备工作及报告起草情况,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孙甘霖,上海市纪委副书记施涛,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房剑森出席新闻发布会,共同答记者问。在答问环节,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等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付的重大战略任务亮点频现,过去五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干部交流机制等已形成重要成果。详见↓

Ø过去五年,是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的五年

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关心上海的发展,五年来多次对上海的工作作出指示、提出要求,比如“三大任务一大平台”、人民城市建设等,请问上海具体是怎么践行落实总书记要求的?

诸葛宇杰>>

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一直亲切关心、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连续四年亲临上海,作出重要指示、交办重大任务、赋予重大使命,为新时代上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上海市委始终牢记嘱托,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鲜明主题和贯穿始终的突出主线,引领带动上海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三大任务、一大平台”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给上海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始终把这些重大任务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一是推动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

着力推动国家总体方案78项制度创新任务落地落实,专门出台支持政策,开展更高水平开放的压力测试。近三年来,临港新片区加速发展,2021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64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10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7%和62%,成为强劲增长极。

二是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

通过设立科创板,促进了金融资本与创新要素的对接、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的联动;通过注册制改革,为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创新积累了经验。至2021年末,科创板上市企业累计达377家,共募集资金超5000亿元。

三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与苏浙皖共拉长板、共享优势,推进实施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在科技创新联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基础设施联通、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特别是加快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聚焦制度创新,率先探索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四是全力服务保障进博会

进博会自2018年起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从第一届578.3亿美元上升到第四届707.2亿美元。溢出带动效应持续放大,推动更多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采购商变贸易商。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又赋予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重大使命,中央专门出台支持引领区建设的重要文件,我们正在全力抓推进、抓落实,目前很多政策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考察上海时在杨浦滨江首次提出的。市委专门召开了一次全会进行部署,提出“五个人人”的努力方向,即把上海打造成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

同时,明确了一系列任务举措。比如,聚焦“老、小、旧、远”等民生难题,启动实施16项民心工程,自2020年以来持续推进,在早餐工程、加装电梯、幼儿托育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特别是旧区改造全面提速,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五年累计实施改造308万平方米,涉及15.4万户居民。

再比如,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这几年我们持续推动“一江一河”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建设世博文化公园、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上海天文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实施“千座公园”计划,为市民提供更多文化新空间、休闲好去处。

可以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的五年。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化为开拓奋进的强大动力,不断开创上海改革发展新局面。

Ø不断创造无愧于党的诞生地的党建成果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最近,《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近平上海足迹》一经出版就引起广泛关注,书中第一章就讲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上海的党建,要走在全国前列”。请问,这些年上海在贯彻落实总书记有关党建工作要求中有哪些鲜活的实践?

孙甘霖>>

正如这本书上所说的,早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对党建工作高度重视、念兹在兹。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到上海,都会对上海党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这些年来,我们就是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继续探索、奋力前行,努力做到不辱门楣、不负重托。

一是积极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基层党建新路

始终坚持“实”字导向,在党内历次集中教育活动中,坚持把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事业发展作为衡量标准,在助力“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加速旧区改造等中心工作中,把基层党建做实做具体。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聚焦商务楼宇、滨江滨河等城市新空间,发挥党建引领力、穿透力,建立“楼委会”等新型治理平台;面向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坚持党建跟人走,在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经络上植入党建基因;重视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领域,持续铸魂造形,努力做到系统强、全面强。始终坚持大抓基层导向,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基层、做实基层,在全市布局开放1.2万个党群服务中心站点,让群众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

二是建设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坚持把“干”的指向与“选”的风向相统一,市委以干部队伍建设为主题,专门召开了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市委组织部配套制定了17项细则和实施方案,比如推出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旨在全面加强干部做好改革发展、城市建设、群众工作等的能力水平;再比如制定一揽子关心关怀的具体举措,更好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积极创新干部管理模式,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干部交流机制,连续三年开展优秀年轻干部交流任职、挂职工作,让干部在大事难事面前经受磨砺考验,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砥砺初心使命。

三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围绕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探索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在全国率先试点降低外籍人才工作准入门槛、简化入境和居留手续、放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申办条件等举措,推出“海聚英才”创新创业系列活动,持续厚植上海人才优势。坚持引育并举,为人才打造成就梦想的事业舞台,以“放权”为用人单位添动力,以“松绑”为人才增活力,集聚了一批包括诺贝尔奖等世界级奖项得主在内的顶尖科学家及团队。努力把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建立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截至去年年底,我市人才资源总量达675万人,较2016年增长12%。上海连续11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对上海的殷殷嘱托,不断创造无愧于党的诞生地的党建成果,努力把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守护好、建设好。

Ø开展大调研已成为上海本届市委的重要工作方法

新华社>>

2017年至今,上海持续推进大调研工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治理当中形成了哪些有效的工作制度,能否举几个例子?

诸葛宇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上海市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事关城市发展和安全的重大命题展开深入调研,谋划和推动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主要体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推动大调研常态化

自2017年起每年开展大调研。当前,针对经济恢复重振和常态化疫情防控,正在开展领导干部“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大走访、大排查。

二是坚持调研课题化

市委常委会带头,每年确定一批重点调研课题,以此带动工作破题。李强书记每年都牵头开展一项重点课题调研,这几年分别涉及社会治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城市运行数字化转型等。在市领导带动下,全市各区、各部门对重点工作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三是坚持开门搞调研

线下,建立市、区领导日常联系企业和基层的工作机制,开展经常性走访,不预设主题、开放式调研,以面对面的方式问需求、听建议。线上,依托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上海大调研”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广开渠道、广集民意。

四是注重调研实效

对调研中发现的群众、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努力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困难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建立复杂重大问题处理机制,统筹解决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三跨”问题,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

李强书记多次讲,“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下去了就都是办法。”我们感到,通过几年的大调研实践,有力改进了工作作风、提升了工作成效。比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针对大调研中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每年制定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五年来已从1.0版升级到5.0版。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面推行与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件事”网上办、就近办、集成办、简便办,持续推进减环节、减材料、减费用、减时限、减跑动。年新设市场主体数从2016年的34.7万户增至2021年的52.7万户。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总的来说,开展大调研已成为本届市委的重要工作方法,成为了很多干部的自觉工作习惯,我们将长期坚持下去。

Ø不断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方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去年6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发表,能否介绍一下上海统一战线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相关情况?下一步如何进一步凝聚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咨政建言、发挥更大作用?

房剑森>>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是党的三大法宝之一。上海统一战线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服务全国、服务上海,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

一是服务中心大局,积极建言献策

组织引导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中发挥作用。五年来,市委先后组织召开32次党外人士座谈会,提出意见建议300多条;围绕科创中心建设、“两张网”建设、“老小旧远”问题等,每年委托党外人士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全国“两会”期间,党外人士共提交提案、议案、建言1600多条。

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经济发展

落实市委关于加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实施办法,深化“政会银企”四方合作机制,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等问题。截至5月底,共服务企业29000多家,完成信贷1300多亿元。加强民营经济集聚发展,累计认定民营企业总部388家。

三是发挥独特优势,全力抗击疫情

3月以来,党外人士围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开展调研,提出建议1万多条。组织引导各级工商联、商会和民营企业开展对口保供,共有400多家商会、5500多家民营企业参加。截至5月底,上海统一战线累计捐赠各类物资8千多万(件)套,价值8亿多元,捐款2亿多元。

四是积极彰显作为,服务国家战略

助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成立“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推动民营企业开展区域合作。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接续推动对口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5年来,上海统一战线共实施对口帮扶项目2700多项,投入资金19亿多元。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召开之年,也是中共二大召开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正式提出100周年,是开启统一战线事业第二个百年的重要一年。市党代表大会后,我市8个民主党派和市工商联也将召开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班子,进一步深化政治交接,确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薪火相传。站在新起点上,我们将不忘合作初心,携手前进,把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续写上海统一战线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