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访谈
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看的是上海市青浦区政府门户网站网上视频访谈节目。今天我们将围绕着数字政府背景下的数字化工厂展开一系列的讨论和交流。今天我们非常诚意的邀请到了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有限公司专家刘冬宇老师来到现场。刘老师您好,先跟我们观众朋友们打个招呼和介绍一下自己。
【刘冬宇】: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来自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有限公司,我们公司和团队长期参与上海以及国家的智慧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新基建工作,从专业领域来讲,覆盖通信、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同时我们公司也是上海智能工厂的评估诊断机构之一。
【主持人】:在节目开始,我们先来讨论一下数字化工厂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呢?
【刘冬宇】:其实数字化工厂,大家从字面角度来理解,就是数字化。大家都知道,数字化转型最近几年听得比较多,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各行各业,从企业到政府到个人都在参与数字化转型这么一个进程。数字化工厂其实是制造业这个领域一个非常核心的要素,没有数字化工厂,制造业是没有办法做到数字化转型这个程度的。我先举几个例子吧,因为数字化工厂这个领域比较专业,一般的老百姓可能很少有机会真正去接触里面的一些专业要素。我先把自己作为一个案例解释一下,比如我身上穿的衬衫,很有可能根据我的需求做过个性化定制的产品。怎么解释这么一个现象呢?主要是因为咱们整个国家的经济正好处于转型升级的阶段,老百姓的需求从以往的吃饱穿暖已经转向生活得更好,整个国家一直在提供给侧的改革。制造业正好是一个供给端,如果我们的老百姓有更多不一样个性化需求的时候,到底制造业该怎么满足呢?所以我们认为数字化工厂是支撑这个需求转变的关键要素。以前为什么做不到?第一,可能物联网的手段也不够,没有达到这个水准,咱们的需求很难真正的有效传递到制造端,但现在已经不存在这个问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发展带来了这种可能性的实现,而且实现的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变和提升,这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背景下数字化工厂最大的意义所在。我先就这么一个背景做一个交代,待会我们就里面的一些专业要素做一些解释。
【主持人】:您认为数字化工厂对产业的转型意义又是何在呢?
【刘冬宇】:是这样的,其实我们整个国家制造业规模非常庞大,大约有几十万家左右,直接带动了我们国家将近9600多万人的就业,这个数据还是比较新的。那我们国家到底在这么一个发展阶段面临着什么问题?我们还是就着问题探讨数字化工厂,我们不是单纯的去探讨这个专业概念。因为我们整个国家以往可能是中低端的制造业为主,大家也看到了,整个中国整体社会的制造成本、生活成本其实是在上升,所以带来很多中低端制造业利润空间的下降,我们看到有些中低端的制造业其实已经发生了转移。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中国高质量的生活需求、产业的需求其实也是很旺盛的,但我们的制造端暂时没有办法真正满足它。这里面其实存在一些“卡脖子”的问题,各行各业都有卡脖子的问题,就制造业这个领域来讲,我们的工厂端在工业设计软件、高精度的加工设备以及高端的人才方面都有很多瓶颈,导致什么呢?你要去实现一个高质量的供给能力的转型,其实我们还存在很多问题。大家都知道,芯片端我们已经受到某些国家打压了,制造端呢,工厂里面很多关键要素其实也有风险。我们到底该做什么呢?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回答的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加速数字化的工作。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这种非常底层的工业技术软件、硬件没有很多年的积累,短时间内要突破还是有难度的。但在另外一侧,我们去解释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比如制造端有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就是工业机理数据库的问题,比如你要做到高端的制造,你没有行业里长期数据库积累支撑的话,其实很难做,也就是说你没有一个大脑,没有一个智慧端的工厂大脑,这个大脑其实就是在云端,在数据库里面,里面有一些工业制造的数据以及工业制造的模型,这些模型能够支撑你做个性化的生产。这些领域,其实我们国家也很欠缺,但如果我们在数字化工厂这一端加强工业大数据的积累、分析、提炼,其实是有助于我们在这个领域改善我们的工业制造水平的。
为什么中国可以从这个角度讲?举个例子,像互联网这个领域,一方面满足了中国大量老百姓购物的需求,但是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可以看到一个什么变化呢?互联网要得到数据库,大数据平台的支撑,以往这类技术都在国外,为什么中国也能作出这样性能的大数据平台,什么叫大数据平台呢?就是说它要满足中国双十一这么高并发的场景,这样大数据的平台其实有很多考验的。我们这么大的互联网规模需求,推动了这么一个技术的升级和改变,像阿里云、华为云在全世界来讲也是属于头部的,中国这么一个巨大的需求催生了技术的改变。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字化工厂、智能制造这个领域我们同样可以走这个方向。这就是数字化工厂对于我们产业转型的最大意义所在,一方面要满足需求,另一方面推动产业核心技术的转型升级。从我们专业人士的角度来讲,可能后面那一端更重要。
【主持人】:在刚刚交流当中也提到了传统工厂,能为我们具体的讲一讲传统工厂和数字化工厂的区别在哪里呢?
【刘冬宇】:我们国家因为从建国开始一穷二白的,我们的工业进程滞后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家走过那么长时间的工业革命,我们其实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体的工业化。在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很多传统的工厂,因为要做原始积累,这个工厂里面会有大量的机械设备,后来自动化的技术成熟之后,又产生了很多自动化的产线,其实大家能够看到的自动化的产线无外乎是这样的状态。主要是它的管理生产模式还是比较粗放的,没有真正做到精细化管理。数字化工厂呢,就是在这个角度去改善它,去提升它,以往我们没有办法做到,为什么呢?这类数字化的技术,大数据或者说云计算、物联网、通讯的技术以往并不成熟,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现在这些技术,一个是大规模普及了,成本也下降了,所以有概率去推动传统工厂往数字化工厂跃进的。
这两种工厂最大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讲,一个是从生产角度讲,一方面是从管理角度讲。先讲生产,传统工厂是依靠机械、人力和老的管理模式去管理整个工厂的。如果从管理角度来讲,它很有可能靠人力去记录,靠人脑去分析。生产和制造,如果说都加上了数字化的翅膀,它会变成什么状态呢?那些设备会自动化,有智能化的特征。然后管理端会产生数据决策的支持,也就是说会有一个辅助的大脑来帮助你做决策分析。最终带来什么效果呢?整个工厂生产制造、销售全面的智能化,把生产的成本再往下降一个水平,把质量再往上提一个档次,这个就是高质量生产。
【主持人】:那您认为数字化工厂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刘冬宇】:我们先举两个例子,大家经常会提到黑灯工厂或者是灯塔工厂,或者C2M这类制造业的现象。其实我们去买的商品,我们就以海尔或者格力这样的小家电的厂商,他们其实是初步具备了数字化工厂的水准,我们去买这么一件小家电,它到底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其实我们认为工厂里面的设备也好,软件也好,这个工厂如何搭建起来,怎么上线,怎么管理,最终是依赖于人才,因为设备也是人造出来的,软件也是人设计出来的,整个工厂最后的运营也是依赖人机协作的。
我们总结起来这个工厂大约有五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装备要做到智能化,以前很多装备并不智能化,上面传感器不多,自动执行命令的模式也比较低级,装备要做到智能化,否则数据没有办法回到系统,然后你也没法控制它,这样变成需要人去操作,就做不到高效率。第二块,要做到生产过程中的数字化,也就是说你要把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上的状态和数据全部要采集下来,这个就叫生产过程中的数字化,否则你很难了解它的状态。第三、第四、第五是什么呢?是人机协作,也就是说你不能单纯依靠机器,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人机协作的,所以工厂里面出现很多智能机器人,也是需要人互动的,我认为机器的脑子暂时还没有完全替代人的脑子。然后有了数据之后,可以做数据决策的优化,生产的优化。可能你在生产过程中去采购原料,把原料运到工厂,工厂让它上线,最后生产出产品,你还要做品控,这个过程可能没有做到最优,以往你没有办法做到最优,为什么?因为你只能依靠个别人的智慧,一些很有经验的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智慧,但如果你有数据的话,很可能快速帮你找到一个最佳的模型,这个模型可能是一个流程模型,你把流程优化了,把物料的配方优化了。最后一个环节,可能就是智能制造了,整套工厂可能不需要人太多的去干预,工厂自己会根据市场的需求做自适应的生产,它有弹性的,它自己具备一定的智慧,它可以随时改变自己生产的方式,可以告诉工厂的运营管理方该怎么调整资源模式、采购模式、价格模式。这样的工厂条件特征下,对于数字化人才的要求比较高的,产业侧推动智能制造,推动数字化工厂,最后必然会传达到人才,也就是说对于人才的培养,我们整个社会、政府,每个老百姓,每个家长,每个企业,每个高校都会关注,将来我们的子女假设走数字化领域,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我们认为数字化工厂,以往可能需要单一的人才,比如你只要懂工业自动化就可以了,但现在可能不行,你可能不仅仅要懂工业自动化工程性的人才,更重要的要有数字化的人才,懂软件编程,懂工业的行业积累,你要有数据分析的能力,其实就是数据科学家,然后有了这些之后够不够呢?也不够,其实还需要很多创新型的人才,也就是说需要很多有创新思维和做商业模式变革潜力的人才。我们最终的目的在于,工厂的制造是要迎合商业模式端的改变,我们老百姓的消费模式在发生改变,你的生产模式也在发生改变,工厂端不仅仅需要纯粹的工科人才,其实是需要复合型的人才支撑的。我认为人才队伍的转型是否能成功,其实真正决定了数字化工厂能不能落地,能不能真正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智能制造端形成真正的推动力,这个挑战其实不小。
【主持人】:政府一直推动数字化,您能否解释一下数字化政府和数字化工厂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冬宇】:我先说说政府策略数字化转型。我们先说上海,上海在全国政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工作其实是走得比较快的,比较标杆的两个关健词是“两网”,“两网”指的是“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一网通办”聚焦的是政务服务领域,“一网统管”聚焦的是城市治理领域。上海有一个标语“让政务服务像网购一样方便”,其实就是“一网通办”的工作效果。这个工作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数字化转型,也就是说数据要做集中,它的服务流程要做优化升级改造。那么它核心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技术的升级,主要是政务服务模式和流程发生了重大改变,也就是说以往这类服务是官本位的,但现在其实是服务导向,一个老百姓,一个企业法人到一个窗口去做一些他想做的服务的时候,他现在能感觉到一口受理,让数据跑路,自己少跑,这个大家已经感受到了,政务服务已经方便了很多。
这个事情跟数字化工厂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认为它的底层逻辑是差不多的。我说说数字化工厂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很多制造业企业内部有很多信息化系统,我们并不认为很多制造企业没有信息化的系统和设施,不是没有,有,因为走过了二十多年的信息化进程,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工厂都有信息化系统。举些例子,比如说客户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研发系统、财务系统、OA系统,我今天不说专业名词,它其实是一个一个垂直化的系统。垂直化的系统会带来什么问题呢?就当下来讲它有很多问题,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其实大家是存在壁垒的,大家会老死不相往来,你想去用其他部门的数据很难,但如果企业的一把手,或者从政府的一把手,不管是企业垂直条线的数据,还是政府垂直端的数据,应该要打通,政府侧其实已经先行一步了,“一网通办”在全国正在大规模普及,数据大规模的集中上云。数据集中之后,经过数据的治理,数据做到了标准化,大家用一套语言去工作,一套标准去工作的时候,你要做任何应用的时候,大家不会发生矛盾的,否则的话,很有可能发现你的个人数据,在不同的委办局数据不一样,最后发现没法满足你的需求,都是错的。企业端有没有这个问题?有,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其实存在一物多码的现象,同样一件物料,一件半成品,或者某一个员工的信息,在那么多的信息化系统里面,很有可能编码规则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要讲这个点呢?这个点不解决呢,我们的数字化工厂是没有基础的。当下我们也在参与很多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工作,过程中大家看到,其实多数的制造业企业工厂数据方面没有做到标准化,你让他去推动个性化的生产定制,你会发现做不了,你让他降低成本,他没有办法做集采,因为他内部的数据没有真正做到标准化。
那么我们回到数字政府和数字化工厂之间的关系所在,我们认为这两大体系目前是割裂的,也就是说其实是有潜力去提升和互动的。我认为政府的大数据体量是非常庞大的,他掌握了全社会那么多老百姓、企业的大数据,我们认为其中有些数据一定是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有推动作用的,这是政府对企业。但是企业侧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政府有没有促进作用呢?也有,到底在什么环节有用呢?我们认为企业端的数字化转型往下推进一定会发现“卡脖子”问题,政府一定会发现整个中国社会各行各业到底有哪些真正的“卡脖子”问题政府是有概率去做一些工作的,能精准的发现问题。以往可能是没有办法做这么精准的定位,因为你没有数据。这两大体系,我们认为有关联,同时又可以互相促进,所以我认为这其实是今天这个访谈节目数字政府背景下一个很关键的要素。你看我们公司会参与上海地区很多数字化工厂的诊断,我们不光诊断它的技术,其实还要诊断到底缺什么,政府侧能做什么,我们企业侧能做什么,老百姓能做什么,形成合力之后,有助于数字化工厂的升级和改进的。
【主持人】:如果我们青浦区想要推动数字化工厂的发展,我们政府又能做些什么呢?
【刘冬宇】:我们先拿青浦为例,青浦区在我们上海的长三角的关键地带,长三角一体化大家都听得比较多,其实是想做一些模式上的创新和改变。青浦区也是上海制造业相对比较集中的一个区,上海其实是松江、嘉定、青浦、浦东这些区制造业比较多,青浦如果说要推动数字化工厂,我们认为先要从它的问题出发,它的问题到底在哪儿呢?据我们了解,其实上海的很多区县都面临着制造业转型的困惑,主要是什么问题呢?成本在上升,中低端的制造业其实是受到挑战的,因为企业如果外迁,也会带来税收的流失,带来就业的压力。政府到底能做什么?我们认为,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可以做的一个方向。这个平台可能起什么作用?因为很多制造业企业会聚集在产业园区里面,第一,我们认为大的园区里面产业链之间有没有互动的可能性,这是第一个可能性。第二个,政府的大数据对他们有没有促进和赋能的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不能停留在单纯的理论和口头上的交流,不是说单纯去调研一下问题,而是希望这些促进能够在数字化平台上自动的执行下去,也就是说一方面需要数据的人能获取数据,一方面需要反馈的人得到反馈,这个工作不能完全依赖于人。所以我们认为政府第一可以搭建一些工作平台,做一些诊断,做一些针对性的工作方案。因为每个区的情况不太一样,青浦可能有青浦的特点,它的产业特点有自己的特色,工作方案是政府可以去做,因为政府本身有这方面的职能,比如经委、科委,这些部门本身在推动智能制造的工作。要把这个工作真正做到扎实,其实是需要各方去努力的,一个是需要政府花更大的功夫和精力,第二也要制定一些差异化的政策,也要在资金端形成一些差异化的扶持,也需要各行各业人士的参与,包括专业的人士,也需要媒体方面的助力,让政府、老百姓、企业、企业主、工厂里面的工作人员都能意识到数字化对咱们的工作、生活都是有帮助的。
【主持人】:非常感谢刘老师为我们今天带来的分析和讲解,相信广大网友对数字化工厂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今天的节目到这里结束了,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