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访谈
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青浦门户网站网上视频访谈节目。今天我们将围绕着数字政府背景下的数据要素展开一系列的讨论和交流。
今天我们也非常诚意的邀请到了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华东分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事业部副主任王凯宸博士来到了我们演播间的现场,与大家一起聊一聊有关数据要素的相关内容。王主任您好,欢迎来到演播室的现场,先跟我们现场的观众朋友们打个招呼。
【王凯宸】:主持人好,各位观众好!
我来自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华东分院,我们分院是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上海市经信委联合共建的地方政府智库和研发创新平台。我们的业务领域涵盖了大通信、大数字化、大安全三个方向,为政府和企业提供高端咨询、平台建设、人才培训、活动运营、标准制定、评估评测等服务和解决方案。同时,我们也是上海市数商协会的会员单位之一。
【主持人】:在节目的开始,我们先来讨论一下数据本身。数据被称作为数据经济时代的“石油”,能为我们具体的讲解一下“数据”这一概念吗?
【王凯宸】:其实“数据data”这一单词来源于拉丁文,意味着被赋予的东西。从本质来讲,数据并不是自然界中天生所存在的,而是对事实活动等现象的测量和记录。所以按照《数据安全法》的定义,“数据”是指任何以电子形式或其它方式对信息的记录。也由此可见,数据本身就可以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数据一直伴随着我们人类的发展而变迁,在古代的时候,数据就呈现出规则化的汇聚的特征,例如我国古代的黄测、天文观测记录等,以特定的规则对数据进行登记造册,他们对人类社会和物理世界的性质特征和相互关联进行着记录和计算,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古代数据遗产。那么在计算机法发明之后,数据以计算编码产生了非常重要的联系,凡是可以被编码为“0”和“1”二进制的记录都是可以被计算机所处理的。近十几年来,数据的存储、传输和计算的性能不断突破,数据管理、处理技术快速迭代,包括我们现在的网页声音、图象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也是逐步的得到有效的应用和利用。
那么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是基于二进制编码的,按照预先设置的规则来进行汇聚。在这个阶段,数据不仅是对客观现象的被动记录,越来越多的复杂现象,由人们主动发觉并记录成为数据。比如说我们在网站上可以通过主动买点的方式收集行为的数据,我们通过精细布放的一些传感器可以采集物联感知的数据。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其实是昭示了一种新的概念,一种新的理念。也就意味着我们在物理空间中一切事物都可以被预先设置的认知角度记录规则来记录。
所以从广义来看,我们也认为数据空间约等于我们人类的认知空间。
【主持人】:那数据在我们经济社会中的关键作用越来越成为各界共识,相比传统生产要素,您认为数据具有哪些独特性呢?
【王凯宸】: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核心要义在于融合和连接,它可以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等等联动,也是能够更好的促进资源的配置和优化来作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其实在2020年4月份的时候,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体制的意见》,首次把数据、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并列,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要素市场。我们首先要认清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所呈现出来的一个独特的特征。总体概括来说呈现出“三非”的特点,第一个“非”是它的非稀缺性。从经济学认为,它主要要协调有限的资源和人类发展之间的矛盾,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其原因就是自然资源天然稀缺性,自然资源、劳动人口等都不是无限可得的。而数据则有所不同,数据参与生产之后仍然会存在,而且可以多次的循环利用,使用中可能促进数据量的进一步增长,而且它本身没有污染排放等问题,这是第一个非稀缺性。
第二个特点,它是非均质性的。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都有一定的均质性,比如说资本的每一元钱和另一个资本的每一元钱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以同样的计量单位来计量的,但数据则完全不同,我们说一个比特的数据和另一个比特的数据它的价值可能完全不同,一个可能极有信息的,而另一个可能毫无疑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数据的应用当中是普遍存在的。
第三个是非排他性。刚才提到的土地、劳动、资本都有明显的排他人,比如说一片土地或者说一座矿山,一个企业购买了它的使用权或者独家的开发权,那其他的企业就不能同时使用。但数据可以被无限的复制,共享给多个主体来同时使用。当然这也带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激励对数据高质量的供给和有效的应用。
【主持人】:在刚刚的交流当中您提到了数据的价值。能为我们具体讲一讲我们要如何激活数据价值要素呢?
【王凯宸】:激活数据要素根本的目的是我们以多样的、创新的方式投入生产,为经济社会生产创造更大的价值。数据要素投入生产的途径我们也可以概括为三次价值释放的过程。
第一次的价值释放,也就是数据支撑业务的贯通,数据投入生产的一次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支撑了企业、政府的业务运转,并且实现业务之间的贯通。数据经常会由各个业务系统的设计而产生,用于支持业务系统正常的运行。比如说二十年前我国就“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工程为代表的电子政务建设全面开展,经过多年的推进,各级政府的业务信息系统和应用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经过业务数字化的方式,实现了数据在系统中的有效运转和贯通。比如我们熟悉的“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网协同”,包括“接触即办”等等的创新实践不断地涌现,为数字政府的建设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的价值释放,也就是用数据来推动数字决策。数据要素投入生产二次,主要是通过对数据的加工、分析建模在揭示更深层的在数据背后的关系和规律,使得我们的生产经营、服务、治理各个环节可以更精准、更智能。比如我们在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辅助下,数据可以自动化、智能化的进行采集、传输和处理,并且形成一个新的生产体系,同时也可以实现经营分析和决策的全局最优。比如说目前各大银行也充分的整合了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数据,挖掘更准确的客户画像,由此来决定中小企业在贷款风险评估的结果,也为他们的融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三次的价值释放,其实是数据流动对外的赋能。比如数据要素投入生产的过程中能够让数据流通到更有需要的地方,让不同来源的优质数据在新的业务需求和场景中融合汇聚,实现双方共赢的价值利用。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来自市场监管部门的企业注册数据和来自银行的信用数据等,更加精准的描述我们企业的画像,从而将数据要素的业务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做一个显性化。
所以在三次价值释放过程中,数据要素市场的发展路径,也成为了我们目前聚焦的一个焦点。
【主持人】:那在催动数据要素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点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呢?
【王凯宸】:去年12月份,党中央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数据二十条”,这个文件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结合文件的内容,我们认为主要要把握三个关键点,第一也是要保安全,守牢数据要素流通的底线,守牢安全是关于数据要素流通交易的红线,也是底线,也是开展数据流通交易的首要条件。我们要把打造安全、可信数据要素市场环境作为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的首要任务。“数据二十条”也是从全流程治理和创新监管机制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底线可守的数据安全治理的制度,在监管方面也是需要统筹各个相关部门的治理授权以及责任,落实数据从生产、使用到流通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也是强化分行业和跨行业的协同监管,完善追责机制等配套制度,这是第一方面,我们也是要守牢安全的底线。
第二方面,重发展,也要发挥政府有序引导的作用。我国数据目前要素市场也是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所以我们必须要统筹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强化数据安全主体责任意识,规范数据流通交易和相关主体的数据安全能力,严格规范数据安全相关各方面的主体责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坚持宽进严管的原则,在规范市场监管和秩序规范的基础上,促进数据的共享开放,推动提高数据流通的效率。
第三个点,要促创新,探索试点领域创新应用。总体来说,要培育数据要素的市场,既不能管死,也不能完全的放开,在治理模式方面要鼓励和促进市场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增长,形成包容创新的容错机制和纠错机制。在行业治理方面,我们也是要强调树立企业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鼓励行业协会、企业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来打造一个公平开放、创新包容的市场环境。
【主持人】:“数据二十条”当中对于公共数据、个人数据、企业数据的治理要求,对于其中占比最大的公共数据,目前发展状况是如何的呢?
【王凯宸】:其实公共数据目前作为我们数据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类数据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比如说它的公共性、权威性、高度敏感性、高价值性等等。所以说公共数据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随着数据要素市场配置的改革,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法规政策的颁布,公共数据运营也是由研究的阶段迈入到了正式实施落地的阶段。
第一,我们认为在国家层面政策实施也是加快推进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落地,在系列文件的基础之上,相关具体的措施也在正在积极的推进,比如探索开展数据要素市场配置的试点改革,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安全的有效开放、探索将公共数据服务纳入到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构建统一的国家公共数据开放和开发利用的端口,来开展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国家标准的贯标等等。
第二个方面,目前地方制度也是在程序的创新优化和迭代升级,各个地区就公共数据、数据数字经济等积极探索,也健全了区域性的政策法规,涌现出包括首席数据官、数据资产凭证、数据专区等等这样一些创新的制度成果。
第三方面,目前在行业领域的创新也是百舸争流,相关文件明确的提出了要支持构建农业、工业、教育、安防、城市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的数据开发利用的场景,在互联网、金融、通信、能源等领域要开展数据资源要素的评估试点。所以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制度构建正在加快推进公共数据运营的创新和实践。
【主持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是挖掘公共数据自然价值的重要方式,全国多地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模式主要有哪些?
【王凯宸】:尽管我国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目前是处于启动发展,多元探索的阶段,但是部分先行先试的地区和行业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典型的模式,也涌现出了很多创新的举措。目前我国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已经形成了三种主要的模式:
一是行业主导模式,主要由垂直领域行业的管理部门授权和指导其下属的机构来承担本领域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平台建设、场景开发和市场运营。
第二是区域一体化的模式,主要由数据的管理机构以整体授权的形式委托数据授权运营的一个机构,整体开展区域内的公共数据授权的平台建设和市场运营的工作。比如说我们上海也是将公共数据开发利用统一授权给了上海数据集团。
第三是场景迁移的模式,主要是由地区或者行业的数据管理机构在公共数据资源统筹管理的基础之上,基于特定的应用场景,把它授权给专业的数据运营机构,分领域、分场景来激活数据的价值。比如说在北京就授权北京的金控集团建设公共数据金融专区来进行市场化、专业化的运营,也是能够充分发挥公共数据对金融服务,特别是普惠金融的一个支撑作用。
【主持人】:对于未来的数据要素发展,您认为我们需要关心哪些核心内容?
【王凯宸】:其实我们说发展数据的作用还是为了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来提高生产的效率,数据要素作为一个新的动能,它本身不是目的,未来呢,我们还是要牢牢抓住业务发展的核心问题,深入分析数据运用的具体路径,来推动数据要素在业务贯通、数字决策等方面的价值释放。
第一个,要充分的开展数据要素基本问题的研究。当前仍然有很多数据要素基本问题为数据相关的理论、实践中还存在着一定的挑战,比如业界投入生产的数据有哪些具体的形态,有哪些共性的规律和创新的方向;数据要素的价值产生机理究竟是怎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尽快澄清相关的概念和机理,形成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第二,我们也是要促进数据要素应用和流通的创新探索,一方面要完善数据的采集、数据质量、数据管理等标准体系的建设,引导各组织机构逐步的提高数据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提升数据要素应用与流通的供给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也是要以高价值的公共数据作为突破口,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商业数据和公共数据进行融合的应用,发挥各个行业的央企、国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数据应用和精品的样板,积极的探索提升数据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打造数据要素融合创新的示范案例。
第三,也是要鼓励数据要素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我们要着眼数据要素生产、采集、加工、分析、安全等各个环节,持续的推进自主可控的技术研发,也要鼓励人工智能、区块链、隐私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创新,尽快的突破性能、安全、成本等瓶颈,提高各个环节的通用技术水平,鼓励技术开发,也要提供相关技术工具的自动化、智能化的水平,降低技术使用的门槛,制定技术应用合规的指引。在实际的业务当中,我们也要依法依规的应用迭代新兴的技术。通过推动技术在数据要素巨大的价值释放。
所以我们也相信,在我国海量数据和丰富场景优势的驱动下,更多的数据技术和应用创新将全面落地,数据的采集、治理、流通、开发利用、安全保护等各方面也将协同推进。数据要素的规模化的产业生态将逐步的形成,数据要素的价值将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进一步的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主持人】:非常感谢王主任今天为我们带来的分享,相信大家对数据要素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再次感谢王主任来到我们直播间的现场,我们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