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2006年上海市青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主动公开

2022.11.08

2006年上海市青浦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1月19日

2006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绿色青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国家宏观调控各项措施,紧紧围绕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团结奋进、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实现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青浦区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区”、国家水利部授予“上海淀山湖风景区”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青浦新城在2005年被上海市政府评为“上海市园林城区”基础上,2006年又被国家建设部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一、经 济 运 行

经 济 总 量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58.4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亿元,下降5.8%;第二产业增加值225.4亿元,增长17.5%,其中工业增加值215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125亿元,增长18.1%。在过去的四年中保
持了年均20.7%的增长速度。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006年全区三次产业比重为2.2:62.9:34.9。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4个百分点。呈现出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新态势。

 

2006年全区财政收入创历史新高,达122.2亿元,比上年增长6.2%,比2002年增加81.7亿元,四年累计增长2倍,年均增长31.8%。全区结算财力由2002年的25.2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60.5亿元,四年年均增长24.5%。2006年全区财政支出60.4亿元,比上年下降6.6%。

固定资产投资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回落,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2006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5亿元,比上年下降12%,其中房地产业完成投资50.4亿元,比上年下降27.4%。如不包括房地产则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与上年基本持平。

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亿元,比上年增长44.2%,占总投资比重上升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完成投资56.3亿元,增长0.1%,占总投资41%,比重上升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0亿元,下降18.8%,其中房地产业完成投资占总投资36.7%,比重下降7.8个百分点。

农    业

农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健康发展。2006年全区农业总产值为22.1亿元,比上年下降15.3%。其中种植业产值13.3亿元,比上年增长8.4%,林业产值0.7亿元,增长11.4%,畜牧业产值3.3亿元,下降57%,渔业产值4.4亿元,下降13.5%。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3730公顷,比上年下降4.2%,完成粮食总产量10.2万吨,比上年增长1.6%。

主要农产品产量

指    标

单  位

2006

比上年

增长(%)

粮食总产量

102222

1.6

油菜籽总产量

3756

-31.6

蔬菜上市量

612000

 5.9

生猪出栏

万头

22.0

-41.1

鲜蛋产量

2078

  -84.5

家禽产量

万只

104.0

 -92.8

牛奶产量

9006

   -8.0

水产品产量

29057

-17.5

以调整农业结构为重点,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契机,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农业总体效益有所提升。全区初具规模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5家,其中年销售2000万元以上的生产加工型企业8家;年销售5000万元以上的流通型企业5家。全年审定了16只农业标准化基地,完成了25只农产品认证。全年进行农业技术培训11409人次,其中村干部培训156人,“专业农民”培训1142人,“千人培训”(包括技能证书培训)1145人,短期实用技术培训5615人次,远程教育培训3507人次。

工    业


全区工业生产规模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提高,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推动全区经济快速平稳增长。全区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1003.6亿元,比上年增长18.6%。与2002年相比累计增长1.1倍,四年年均增长21%。在完成工业总产值中三资企业完成568亿元,增长17.8%;私营企业完成347.9亿元,增长24.1%;国有集体企业完成总产值87.7亿元,增长5%。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01户,比上年净增178户,实现工业产值837.2亿元,比上年增长17.9%,拉动全区工业增长15个百分点,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为83.4%。工业大户作用显著,全区“亿元产值”企业177户,实现工业产值54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对全区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2.8%。


主导产业贡献凸出,工业向园区集聚明显。现代纺织、精密机械、信息电子和印刷传媒四大支柱产业及文体类(休闲)用品制造特色产业全年实现规模产值483.7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占全区规模产值比重57.8%。青浦工业园区及其配套区完成规模产值465.6亿元,比上年增长36.3%,占全区规模产值55.6%。

 

建  筑  业

至年末,全区具有建筑业资质的在地建筑业企业91户,其中一级资质企业5户,二级资质企业26户,三级资质企业58户,劳务分包资质企业2户。受宏观调控影响,全年在地建筑业资质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8.5亿元,比上年下降5.4%。

金  融  业

全区有各类金融储蓄机构12家,证券机构3家。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96.4亿元,贷款余额252.7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0%和13.9%。其中年末企业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为216.1亿元和200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7.2%和16.9%。年末个人贷款余额50.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其中住房按揭贷款余额45亿元,比上年末下降4.4%。

国 内 商 业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有序推进。赵巷市郊商业商务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新城商贸圈建设有新发展。上海奥特莱斯、东方商厦、桥梓湾商业中心、凯特利广场、世纪联华大卖场、好美家、农工商超市、永乐家电等大型商场经营状况良好,消费增长保持上升势头。

2006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8.1%,比2002年增加59.2亿元,四年年均增长18.9%。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吃的商品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1%;穿的商品18.4亿元,比上年增长49.6%;用的商品5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6%;烧的商品2.8亿元,比上年增长9.9%。

连锁超市、便利店等商业业态发展势头强劲,规模效应进一步凸现。全年实现销售额15.1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各类商品交易市场不断发展,市场集聚作用明显。至年末,全区拥有商品交易市场35个,成交金额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邮 政 通 信 业

全年区邮政部门邮政业务总量完成7171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全年函件业务量305.5万件,增长8.7%,其中国际及港澳函件2.5万件,增长19%。特快专递22.5万件,报刊累计份数2168万份,集邮品销售5108册。

至年末,本地固定电话到达数22.7万户,比上年增加1.2万户。其中住宅电话15.5万户,比上年增加0.4万户。全年发展小灵通用户2426户,年末小灵通用户达到9.2万户,比上年增长2.7%。年末ADSL端口容量达到7万个,比上年增长27.7%,LAN端口容量达到3.2万个,比上年增长21.2%。ADSL用户数达到5.2万户,增长31.3%,LAN用户到达数1.8万户,增长27%。

房 地 产 业

受宏观调控影响,全区房地产业投资理性回落,销售放缓。全年完成房地产业开发投资50.4亿元,比上年下降27.4%。年内各类商品房施工面积359.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4.8%;新开工面积98.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6.3%;竣工面积136.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5.3%。全年各类商品房销售面积18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6.8%,其中配套商品房108.8万平方米。剔除配套商品房因素,销售面积为72.2万平方米,比上年同口径下降3.3%。全年各类商品房累计销售均价8027元/平方米(不含配套商品房),其中,别墅、高档公寓13051元/平方米;普通住宅5978元/平方米;办公用房8718元/平方米。

二、改 革 发 展

所 有 制 结 构

积极稳妥调整所有制结构,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全区税收中,内资企业完成税收占总量的68.2%,其中私营企业占52.2%;港澳台投资企业占10.2%;外商投资企业占20.1%;个体经营占1.5%。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内资企业完成投资101.1亿元,占73.6%,其中私营和股份制企业完成投资68.3亿元,占投资总额的49.7%;港澳台商企业完成投资10.1亿元,占7.3%;外资企业完成投资26.3亿元,占19.1%。

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集体企业完成产值占总产值的8.7%,三资企业占56.6%,私营企业占34.7%。

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国有和集体经济零售额完成23.2亿元,占总量的19.6%;私营经济零售额72.4亿元,占总量的61.1%;其他零售额22.9亿元,占总量的19.3%。

政府公共服务

至年末,进驻区行政服务中心的政府职能部门有26个,行政审批事项已达168项,占全区审批事项的52%。全年各窗口单位受理事项11.1万件,比上年增23%;办结事项10.7万件,比上年增20.4%;办结率达99.9%,比去年上升1.1个百分点;全年接待12.5万人次,比上年增22.4。全年行政投诉中心收到704件投诉件,已办结702件,办结率99.7%。群众满意率为80.3

全年政府信息公开责任单位主动公开信息2770条,累计6812条,涉及部门51个。青浦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上海青浦”主网站发布各类信息近5300条,累计访问量近118.8万人次,总点击数9222.9万次。档案馆政府信息公开公共查阅点及依申请受理点共接待利用和咨询598 人次。

经济社会信息化

全区共有信息产业企业2974户(包括规模以上制造业、服务业等),实现税收7.8亿元,占全区税收6.7%。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企业65户,完成产值104.6亿元,占全区工业规模产值的12.5%;产品销售收入99.8亿元,产销率为95.4%;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经营收入33.3亿元。全年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14.1亿元。

在社会信息化建设方面,启动新三年“万户家庭网上行”培训,完成学员培训5384名;全年完成社保卡申领8144张,补换卡3301张,发放高一新生学籍卡2380张;人大业务平台、信访信息化系统、地理信息库、人口信息库等信息化应用项目相继建设和投入使用,其中人口信息库已录入各镇、街道来沪人员信息31.5万条。在企业信息化方面,启动“万户企业网上行”计划,签约企业810多家,已上网企业近218家。

对 外 经 济

“四个聚焦”(聚焦日欧美企业、聚焦世界500强成员企业、聚焦世界级产业和行业龙头企业、聚焦实业型民营龙头企业)效应显现。全年新批准外资项目117个,增资项目83家,合同外资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3个,占总合同外资额53.6%;日、欧、美企业50家,占总合同外资额27.6%。支柱产业企业41家,占总合同外资额30.1%。全年实到外资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至2006年四年中,全区累计合同利用外资34.7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达16.6亿美元。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据海关统计,全年有进出口业务企业717户,实现进出口额6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3%。其中出口额39.3亿美元,增长27.3%。进口额26.3亿美元,增长32.4%。全区外贸出口额前三位是日本(8.6亿美元,增11.7%)、美国(7.7亿美元,增17.5%)和香港(6亿美元,增17.5%),占全区出口总额的56.7%。

私 营 经 济

私营经济质量提升,对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突出。年末全区注册私营企业53524户,比上年末下降10.2%。私营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57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私营企业完成税收61.1亿元,比上年增长4.8%,占全区税收总量的52.2%。

旅 游 产 业

围绕建设“绿色青浦”目标,以“休闲青浦、绿色家园”为主题,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加强青浦旅游宣传促销,首推商旅结合旅游产品,不断加强与长三角周边主要城市的合作联系。全区旅游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15.2亿元,比上年增长21.6%,旅游接待量3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8%。

青浦工业园区

青浦工业园区基本建设推进有力,产业结构更趋优化,经济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3.7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占全区工业总产值30.3%,比重比上年上升1.8个百分点。其中“亿元产值”企业71户,完成产值208.4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68.6%;“4+1”主导产业完成产值168.9亿元,占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7.3%。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4.4亿元,比上年下降5.4%。实现税收19.6亿元,其中园区落户企业完成9.5亿元,比上年增长7.9%。至年末,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7户。已有18户世界500强和50户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园区。

青浦现代农业园区

青浦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开发建设初见成效。青浦现代农业园区于2002年西移至练塘镇扩建,规划面积约17.07平方公里。四年来基础生产设施总投入资金达1.2亿元,初步形成了“两横两纵一环”的道路框架和网络。已有16家企业落户园区。在占地6500亩的先行区中已初步形成特色林果、优质种源、休闲观光、设施菜地、特种水产、生态园林等六个功能区。

三、城镇建设和管理

新 城 区 建 设

新城区建设有序进行,基础设施稳步推进。2006年,青浦新城生态保护及城市绿化建设项目被建设部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截至目前新城区建成占地面积约14平方公里。全年完成土地储备1722亩,实现土地出让597亩;建设完成绿地面积4.95万平方米;完成市政道路4.3公里;实施供电、电信及有限电视线路配套5.1公里;铺设自来水及污水管线2.5公里;完成动迁签约148户,拆迁面积4.4万平方米。全年投入5.1亿元用于绿化、基建项目、代建项目、路桥建设等。

代表城市形象和品质的建设项目相继落成和动工。区疾控中心、和平桥绿地、淀山湖大道(一期)道路及景观、图书馆装修等项目建设完成。南菁园、淀浦河景观河道、淀山湖大道跨西大盈港桥等标志性项目着手启动。

实事工程和重大项目

2006年完成区政府实事工程10项,投入资金约2亿元。新增就业岗位3.4万个;完成城镇旧住房平改坡改造33.3万平方米;建成赵屯、凤溪、重固、金泽等14个标准化菜场;建成社区小型健身运动场3个、健身苑点30个、市民体质监测站3个;完成3个市级文明镇、1个市级文明社区、1个国家卫生镇和8个市级卫生村的创建工作;建成徐泾民主村等6个村社区服务中心;新辟3条公交线路,延长线路30.5公里,新增60个停靠点;完成38公里城区低压煤气管网改造;投资420万元添置14辆环卫车辆;建成金泽急救分站并正式运行。

已完成青浦二水厂二期、大淀湖水利工程、华新污水厂、解放变电站、7.5公里朱家角镇道路网络、8.5公里赵重公路、3.5公里淀山湖大道及景观绿化、67公里朱家角镇区管网、宜达新居、民乐家苑三期、和平桥地块等共12个重大项目的建设和改造。新城区毓秀学校、纪鹤公路、同三国道城区公园、同三国道东侧路网、生活垃圾处置工厂、朱家角漕港河两侧景观整治(放生桥——珠溪路)、皓泽家园等7个重大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公 用 事 业

全区水厂综合生产能力37万吨/日,年末供水管道长度1655公里。全年供水总量12579万吨,其中,生产用水量4963万吨,生活用水量2919万吨。城乡自来水普及率100%,城镇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94升,农村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77升。年末天然气管道长度383公里,全年供气总量2345万立方米,用气户数5.3万户。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9650吨。全区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普及率98%。

至年末,全区公路总里程达978.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2.4公里,一级公路61公里,二级公路330.3公里。区管公路中市道48.8公里,区道129.1公里;水泥砼589.5公里,沥青及贯入式253.4公里。

全区拥有110千伏变电站3座,变压器容量441兆伏安;35千伏变电站27座,变压器容量1086兆伏安;10千伏配电站821座,配电变压器999台,配电变压器容量646.8兆伏安;10千伏电网配变4433台,电网配变容量952.3兆伏安;110千伏及以下线路总长度6855公里。至年末全区共有用电客户26.7万户,售电量3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工业用电25.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3%,占7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3.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2.5%。

环境保护和治理

2006年是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计划启动的40个环保项目总体进展顺利。其中华新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基本结束,设备安装全面展开,总管完成42公里;完成了金泽、西岑污水配套管网完善工程;朱家角新、老镇区污水总管、支管、入户管全部完成;开工建设了15公里青浦第二污水处理厂管网完善工程;进一步加强镇村级河道的疏浚整治,开展了“千河整治活动”,全年疏浚河道241条段,235.5千米,清淤421.6万方。巩固了畜禽退养、拔桩拉网的成果,全区累计退养规模化畜禽场70家,关闭小型畜禽场2686家,整治内河水产养殖户1326家,拆除网箱3415亩。推动完成了“1+5”保留工业区238家企业污水纳管任务。基本建成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系统。

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组织了对饮用水源地污染源、建设项目、餐饮油烟气、畜禽养殖等一系列专项执法检查。监察排污单位2334户次,检查废水处理设施667套次,废气烟尘治理设施197套次。加大源头控制,在环境影响评审中明确否决了24个建设项目。

全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主要污染指标达到国家Ⅱ类标准,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二级和优于二级的天数为315天,优良率为86.3%。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上年水平,青西的太浦河、大蒸港、北庄河达到Ⅱ—Ⅲ类水质标准,青东的淀浦河、东大盈港、西大盈港、新通波塘、油墩港等骨干河道水质控制在Ⅳ—Ⅴ类水质标准之间。

绿    化

至年末,全区园林绿化覆盖总面积5427万平方米,园林绿地总面积5383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47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1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7.8平方米,比上年增3.5%。绿化覆盖率49.3%,绿地率48.9%。

青浦城区绿化覆盖面积422万平方米,绿地总面积401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为15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18.9%。人均公共绿地16.1平方米,比上年增20.1%,绿化覆盖率为30.2%,绿地率为28.6%,均比上年有所提高。

四、社 会 事 业

科技与人才

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召开全区科学技术大会,出台《关于实施<青浦区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若干意见》及其4个实施细则文件,建立了科技创新资金、产学研合作发展资金、创业投资资金,进一步完善了科技政策。2006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49.2亿元,占规模产值29.8%,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新材料制造业实现产值89.4亿元,比上年增长20.6%。认定市高新技术企业16家,4家企业入选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6个项目被列为国家创新基金项目,20个项目列入市创新资金项目。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41项。9个项目入选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17个项目入选市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推进,区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区校合作协议,有22个项目被列为区产学研合作发展资金项目。民营科技企业累计认定达2397家,区内5家企业入选市民营科技企业100强,4家企业获国家科技创新奖。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 2006年全区专利申请量1141件,其中发明专利同比上年增长50%,全区拥有市专利试点(培育)企业20家。

着力搭建优秀人才交流平台,构建青浦人才高地。全年举办大型招聘会2场,定期招聘会15场,提供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5245个。网上委托招聘量快速提升,共有1082家单位通过青浦人才网提供招聘岗位5149个,人才信息储备量有较大增长,共有650人进行人才现场登记。通过多年努力,共选拔了区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4名,学术、学科带头人14名。

教    育

全区共有教育单位138所,其中社会力量办学29所;基础教育51所,学前教育36所,职成教育49所,特殊教育2所。另有民工子女学校27所,学生近1.6万人。全区现有在编教职工5909人,其中专任教师4228人;高级职称342人,中级职称3072人,初级职称1946人;研究生18人,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本科学历占比分别为99.6%、90.3%、18.5%、23.4%。

2006年全区基础教育在校学生49512人,毕业生高考本科上线率名列全市第三。全年职成教育各类培训人数达23.7万人次,其中,主管局办校培训学员2.5万人次;成校培训学员8.8万人次;社会力量办学学校培训学员11.4万人次。

全区教育事业费财政支出近5亿元,比上年增长12%。教育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加快,启动了毓秀学校、朱家角幼儿园、博文学校等6所公建配套学校基建项目;完成了2所学校改貌、8所学校田径场改造、4所学校扩建和3所学校迁建工程;完成工商信息学校数控实训中心预期建设任务并提供了近1万人次的数控机床操作实训等。

文    化

紧紧围绕区委区府中心工作,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宣传活动。全年被省市级以上新闻媒体采用各类新闻276条,《上海第一人》、《淀山湖畔梅花香》、《爱心链》等20部专题片在美国斯科拉卫星电视网上播出。创优工作更进一步,16部作品获省市级奖项。

至年末,全区共有公共文化设施283个,其中居(村)委文化活动室246个;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17.6万平方米,其中街道、镇级公共文化馆(中心)面积3.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5.6%。全区图书馆总藏书量66.8万册,其中乡镇馆藏26.4万册;图书总流通册数53.2万册次,其中乡镇馆流通34.6万册次;全年读者43.3万人次。

积极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全年共组织文艺活动1155次,其中承办区级活动11次,总参与人数73.7万人次。群众创作作品244个,其中创作演出128个,获市级及以上奖项26个。全年电影放映3306场,观众86.5万人次;演出864场,观众10.6万人次;书场演出416场,观众3万人次。

全年广播播出公共节目5064小时,电视播出公共节目1.2万小时,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1.8万户。《青浦报》每期发行已达3.5万份,比上年增加0.5万份,宣传的先进典型事例600多件,先进人物100余人。

卫    生

年末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33所,其中区卫生局所属机构25所,民办医疗机构18所,私立诊所28所,企业单位内部医疗机构33所,村卫生室228所,其他一级综合性医院1所。区卫生系统卫生技术人员2359人,核定床位1630张,实际开放床位1734张,全年诊疗次数217万人次。

今年区卫生系统获区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青浦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项目立项14项、市卫生局局级科研项目1项、市卫生局青年科研项目1项和上海市社区中医药服务示范点达标创建单位1家。

全年受理各类卫生许可、备案、审核等4525户(人次);出动卫生监督员9854人次,共监督检查1.3万户次,其中公共场所1.1万户次;对各类违法行为立案344件;组织行政处罚听证28例。

体    育

全民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全年新建健身苑点30个,新建白鹤、练塘、朱家角镇社区公共运动场,建成体质监测站3个。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开展。举办全民健身大型活动8次,参加人数1.2万余人次。国家体锻标准及格率93.6%。成功举办青浦区第二届运动会,共有36个代表团、6580多名运动员参赛。

成功承办2006年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海国际邀请赛皮划艇、帆船、龙舟比赛。在第十五届多哈亚运会上,我区2名参赛运动员取得了一金一银一铜的优异成绩。全年发展等级运动员120人,等级裁判员31人,向市级输送运动员3人。协办全国及市级竞赛4次,体育局举办竞赛35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15次,其中个人冠军14次;获得市级比赛30次个人冠军。

五、人 民 生 活

人    口

年末全区总人口89.8万人,其中来沪人员42.5万人,占总人口47.4%。年末全区常住人口75.9万人,其中来沪人员29.4万人,占常住人口38.7%。年末全区户籍人口45.6万人,其中,非农人口27.6万人。户籍人口实际出生3035人,出生率6.66‰,自然增长率0.14‰。来沪人员出生3746人,计划生育率88.7%。

就    业

以“执政为民”为指导,继续构建促进就业政府责任体系。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4303个,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131.9%。其中,非农就业岗位15381个,占新增岗位的44.8%;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168人,控制在市政府下达指标数内。认定“双困”人员409人,安置率100%。网上培训9473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26.3%。

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发挥“扶持一个、带动一批、稳定一方”的就业倍增效应。全年发展自主型劳动组织885家,新增从业人员1526人;新增公益性劳动组织从业人员1161人;镇保无业人员就业人数为9255人。至年末,全区共有非正规劳动就业组织1516家,从业人员13329人。

居民收入和储蓄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06年全区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26420元,比上年增长10.3%,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106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8751元,比上年增长10.2%,是近十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支出6334元,比上年增长10.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347,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

 

 


随着收入增加,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多,空调机、移动电话、热水器等已相当普及。

青浦区农村居民每百户主要耐用品拥有量

耐用品名称

单位

拥有量

2002

2006

洗衣机

65

91

空调机

31

110

抽油烟机

45

66

微波炉

23

66

热水器

65

87

摩托车

100

118

汽车(生活用)

——

4

移动电话

72

178

彩色电视机

132

186

影碟机

27

32

家用计算机

13

42

   #接入互联网的

——

25

城乡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在各金融机构储蓄余额达179.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4%。


社 会 保 障

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全年共有23794人参加城镇社会保险。至年末全区6090户城镇企事业单位、机关及个体工商户共77812人参加了城镇社会保险。全年征收各类城保社会保险约9.1亿元,基金征缴率达99.9%。至年末共有23112名离退休人员实行了社会化发放。

全区扎实推进小城镇社会保险工作。全年批准办理失地农民(失水渔民)参加小城镇社会保险26435人,至年底累计共批准办理镇保人员122088人。

另外,至年底全区共有面上企业3005户办理参加小城镇社会保险27997人。参加小城镇社会保险退休人数30511人。

全区农保投保人数45229人,投保率95.2%。全年缴费4616万元,其中,个人缴费1749万元,单位缴费2867万元。

工伤、生育保险有序开展。全年支付工伤保险207人计金额517万元。年内受理生育保险1931人,支付生育保险费2202万元。

社会福利与救助

至2006年底全区共有社会福利机构17家,床位数2267张,入住老人836名;福利企业226家,安置残疾职工3815人。年末全区共有持证残疾人13430名。全区11个镇、街道先后都建立了智障人士“阳光之家”,落实市府2006“重残无业养护服务”实事项目。

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按有关规定标准,全年共发放特困人员实物救助9270人次;发放重残无业人员最低生活保障金23158人次;发放原支疆回沪“农来农去”人员临时救助金59人次;发放帮困粮油供应卡6799人次;发放“协保”人员生活困难补助金2475人次;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1435人次;发放特困人员医疗救助金481人次,合计达一千二百多万元。市慈善基金会青浦办事处帮困救助了特困人员34人;慈善助学156人;为特困人员发放慈善医疗卡1005张。全年社会捐赠金额133万元,捐赠衣被总数12万件。

公 共 安 全

安全预防和管理工作常抓不懈。建立了应急管理机制和公布了应急处置预案。2006年共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8万余起,发生各类交通事故390起,比上年下降70.5%,死伤人数比上年下降4.8%和73.7%;各类火灾事故160起,死亡1人,直接经济损失38.7万元,比上年分别上升18.5%、下降50.0%和75.9%;各类生产事故1215起,比上年下降34.2%,死伤人数比上年下降5.3%和73.7%,直接经济损失994万元。

坚持“以监督为中心,监帮促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强化食品药品市场监管,确保全区人民饮食和用药安全。全年共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新证2348户,换发5969户,注销3287户。全年共完成各项食品抽检1877件,合格率81.6%;快速检测6645件,合格率73.2%。取缔无证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36户,接待和处理举报投诉案件758件。至年底,完成药品抽检751件,合格率95.9%;医疗器械抽检3件,合格率100%;保健食品抽检27件,合格率92.6%。药品和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处罚立案85件,已结案72件,没收假劣药品价值约35万元。

说明: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待正式年报编制完成后,以年度统计年鉴数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