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2008年上海市青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主动公开

2022.11.08

 

2008年上海市青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12月31日

 

2008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绿色青浦”为目标,坚决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挑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全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持续得到改善,年初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基本实现。

 

一、经 济 运 行

 

经 济 总 量

 

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初步测算,200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291.7亿元,增长12.8%,其中工业增加值282.2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178亿元,增长19.3%。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继续上升。2008年全区三次产业比重为1.8:61:37.2。与上年1.9:62.2:35.9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3个百分点,体现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新特点。

 


2008年在冰雪灾害、税务政策调整及全球金融风暴等不利影响下,全区财政收入同比增幅虽有回落,但绝对数再创历史新高,完成了年初人代会通过的财政收支任务。2008年全区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5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区级财政收入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全区结算财力72.6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全区财政支出72.9亿元,比上年增长8.4%。

 

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加,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迅速。2008年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亿元,百分之一百完成全年指标。其中工业完成投资48亿元,下降11.8%,占总投资的30.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9亿元,增长13.3%,高于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幅度,占总投资达69.4%。全年预计完成商贸业投资14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占第三产业投资的12.8%;完成公共基础设施投资12亿元,占第三产业投资的11%。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内资企业预计完成投资105亿元,比上年下降1.9%;外资企业预计完成投资52亿元,比上年增长18.2%。

 

农    业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全年农产品价格呈现出前高后低的走势,2008年全区农产品价格总指数为112.1%。2008年全区农业总产值22.2亿元,同比增长4.1%。全区种植业产值14.4亿元,比上年增长5.5%;林业产值、畜牧业产值分别为0.7亿元、2.2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渔业产值4.5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274公顷,比上年增长9.3%,完成粮食总产量11.7万吨,比上年增长10.4%。

 主 要 农 产 品 产 量

指    标

单  位

2008

比上年

增长(%)

粮食总产量

万吨

11.7

10.4

油菜籽总产量

2797

13.8

蔬菜上市量

万吨

54

-6.8

生猪出栏

万头

10.7

-20.1

鲜蛋产量

2326

44.6

家禽产量

万只

18.3

-0.9

牛奶产量

8645

0.7

水产品产量

26027

3.0

农业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按照推进农业设施化的重点工作要求,全区2007年的1.31万亩设施粮田建设项目已全部完成,并在“三夏”中发挥效应。2007年的4105亩设施菜田建设已正式进入实施阶段。练塘茭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成功,成为上海首个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蔬菜品种,年内还成功举办首届练塘茭白节。

 

工    业

 

全区工业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增长。预计全区工业总产值达1317亿元,比上年增长13.3%。从2002年至2008年六年年均增长约18.8%。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实现工业产值1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拉动全区工业增长9.3个百分点,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为8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约97%。

“1+2”工业园区(包括原白鹤工业园区和朱家角工业园区)预计全年实现规模产值715亿元,比上年增长19.2%,高于全区规模水平8.2个百分点,占全区规模产值比重65%,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工业向园区集中度显著提高。其中,青浦工业园区完成产值预计将突破5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6.3%,拉动全区工业增长9个百分点,为全区经济总量扩大、产业能级提升作出了贡献。

“4+1”主导产业(现代纺织、精密机械、信息电子和印刷传媒四大支柱产业及文体类(休闲)用品制造特色产业)预计全年实现规模产值605亿元,比上年增长7.3%,占全区规模产值比重55%。

 

建  筑  业

 

年末全区具有建筑业资质在地建筑业企业99户,其中一级资质企业7户,二级资质企业29户,三级资质企业57户,劳务分包资质企业6户。全年在地建筑业资质企业预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7亿元,比上年下降11.5%。

 

金  融  业

 

目前全区有各类银行13家,证券机构3家。尽管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央行自9月16日开始100天内五次降息,但全区金融业存款余额仍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年末银行存款余额48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6%,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5个百分点。预计年末银行贷款余额29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9%。

 

国 内 商 业

 

商业设施日趋多样化,消费能级快速提升。随着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意识、消费形态和消费档次不断升级,普通百姓对消费的欲望也有所增强。百联桥梓湾购物中心、世纪联华超市、上海奥特莱斯品牌直销广场步入正常健康发展轨道和苏宁电器(凯特利广场店)的再装修开业,以青浦新城商贸圈、赵巷市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核心的现代商贸商务业发展初具规模,徐泾家乐福、迪卡侬、百安居等商贸业先后开业,商业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全年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6亿元,比上年增长21%。





同时,以国美、永乐、苏宁为代表的连锁业企业快速增长,可的、好德等市级连锁企业月增幅均在100%以上,是我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主要增长点。商业集中集聚程度稳步提高。青浦城区、赵巷镇、徐泾镇以及朱家角古镇旅游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区社零总额7成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等零售业态也不断发展。

 

 

邮 政 通 信 业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完成10496万元,比上年增长22%.全年函件业务量303万件,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国际函件1.5万件;包件收寄量11.5万件,特快专递34.5万件,比上年增长19%;报刊累计份数2115万份,与上年基本持平;集邮品销售近6000册,比上年增长50%。

2008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到达数24.6万户,比上年增加0.8万户,其中住宅电话到达数16.5万户。小灵通用户4.6万户,IPTV用户2.39万户。ADSL端口容量达到达数10.5万个,比上年增长15.3%。LAN端口容量达到4.3万个,增长16.2%。ADSL用户数到达7.9万户,增长16.2%。LAN用户到达数2.61万户,增长24.3%。

 

房 地 产 业

 





2008年全区房地产企业预计完成开发投资82亿元,比上年增长24.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2.9%,比上年提高了9.5个百分点,其中土地款投资预计为40.7亿元,占全部房地产投资的49.6%。

 

 

二、改 革 发 展

 

节 能 降 耗

 

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显著。青浦区召开了节能减排工作推进大会,下达了相关统计监测和考核实施方案,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并实行严格的“一票否决制”。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工作管理,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管理进行定期检查,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加大能耗不降反升企业的调控力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商业特点,加强节能管理;并且进一步推进建筑、交通和政府机关节能降耗工作。

根据市节能考核工作组《关于对青浦区2007年节能目标评价考核情况的报告》,2007年青浦区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6%,超额完成了降低4%的年度节能目标。经对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措施落实情况综合评定,青浦区2007年节能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结果为优秀等级。

 

所 有 制 结 构

 

所有制结构继续优化,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在全区税收中,私营企业完成税收占总量的48.5%;港澳台投资企业占7.6%;外商投资企业占26%。

在工业总产值中,预计2008年“三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37.5亿元,比上年增长7.3%,占全区比重近56%,总量始终居首;私营企业预计完成总产值500.5亿元,比上年增长26.7%。“三资”和私营企业是全区工业经济的主力军。

 

政府公共服务

 

至11月底,区行政服务中心各窗口单位受理事项10.2万件,比上年同期上升68.6%;办结项目9.8万件,同比上升69.1%;接待13.4万人次,上升60%;提前办结率99.8%,办结率100%,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0.5和0.1个百分点。

至11月末,区行政投诉中心共受理投诉件470件。其中行政投诉类有194件,占总量的41.3%;举报反映类有262件,占总量的55.7%;社情民意类13件,占总量的2.7%;工作建议类1件,占总量的0.3%。目前共办结456件,确认为属实及部分属实的投诉件有351件,占77%;失实的有105件,占23%。

全区11个镇、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前11个月共受理事项102.8万件,办结100.4万件,接待65.8万人次。

2008年,我区公开政府信息2490条,依申请公开信息636条,提供服务类信息93条,现场接待8807人次,电话咨询7666人次,全文电子化达100%。今年“上海青浦”主网站共发布信息7608条,总点击数13667万次;深化网上办事平台功能;举行五期区长“网上访谈”、四期(规划、教育、水务、卫生)专题访谈,方便市民与政府交流沟通。九期访谈活动参与市民3897人次,市民提问730条,现场答复494条。

 

社 会 信 息 化

 

区政府与上海电信、上海移动签订《共同推进青浦区“无线城市”建设合作框架协议》,计划通过3年时间实现区内重点区域无线上网基本覆盖。区政府与三大通信运行商签署《青浦区室外宏基站集约化建设框架协议》。青浦区信息基础设施专业规划通过评审。我区成为建立公用移动通信基站设置会审制度的全市首个试点区。

推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启动“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普及培训工作,年内共宣传普及2.1万人次,培训普通农民7218人,专业农民培训858人;在已建31个村民信息化活动室的基础上,2008年再建30个村民信息化活动室;重点推进了“村村通”光纤工程和农村合作医疗医卡通建设。顺利完成70周岁以上老人敬老服务卡集中申领,累计完成敬老服务卡申领发放3.7万张,社保卡申领发放3万余张,学籍卡申领发放1.1万余张,补换社保卡4701张,办理正式居住证766张,临时居住证11.7万张。企业信息化继续推进,在完成2011家企业建网站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应用深化。

 

对 外 经 济

 

坚持实施“四个聚焦”(聚焦日欧美企业、聚焦世界500强成员企业、聚焦世界级产业和行业龙头企业、聚焦实业型民营龙头企业),招商选资取得新成效。全年新批准外资项目68个,增资项目60家,合同外资5.35亿美元,完成全年目标的107%。全年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新批项目有6家,合同外资2.5亿美元,占新批项目合同外资的84.8%;增资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有7家,合同外资1.4亿美元,占增资合同外资的62.3%。

全年实到外资4.55亿美元,完成全年目标的151.7%。

2002年至2008年六年中,全区累计利用合同外资52.8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27.5亿美元。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增幅明显回落。据海关统计,截止11月底,全区有进出口业务企业1107户,实现进出口额90.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增幅比2007年全年回落29.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53.7亿美元,增长4.7%,回落27.6个百分点。进口额36.9亿美元,增长0.4%,回落32.6个百分点。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前三位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21.7亿美元,同比减3.6%)、日本(17.1亿美元,增1.2%)和欧盟(13.4亿美元,增13.6%),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57.6%。

 

私 营 经 济

 

私营经济质量继续提升,对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突出。今年全年预计新注册私营企业6003户,比上年增长53.4%,其中有限责任公司4919户,个人独资、合伙企业1084户,预计全区年末实有私营企业52667户。

预计私营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76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私营企业完成税收71.1亿元,比上年减少1%,占全区税收总量的48.5%。私营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已占全区总量的一半以上。

 

旅 游 产 业

 

2008年,以“迎世博 兴旅游”600天行动方案为抓手,旅游设施建设推进有序,宣传促销、区域合作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区旅游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旅游总收入预计22亿元,比上年增长3.6%,旅游接待量预计40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3%。

 

青浦工业园区

 

依托现有的先进制造业基础,青浦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与生产制造相结合的应用型研发中心,今年已经先后有日立电梯研发中心(该中心拥有中国最高的电梯试验塔台172米)、美国英威达研发中心、日本大昭和研发中心、日本高田汽车碰撞实验室等4个研发机构落户园区。海德堡集团等一批重点优质项目推进有序。

至年末,青浦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和工业总产值双双突破500大关,规模以上企业达510户,园区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00亿元,比上年增长26.3%。2008年吸引1户世界500强和3户国内外龙头企业落户园区,现已有21户世界500强和53户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园区。

 

青浦现代农业园区

 

为了能重展青浦稻米风采,重塑青浦稻米品牌,青浦现代农业园区结合循环农业研究,利用食物链关系,进行蛙稻生态种养。2008年建立了505亩蛙稻生态种养示范区,主栽品种有青角薄稻“老来青”,日本优质稻米“一目惚”等。进行水稻多品种、虎纹蛙不同放养密度的试验和示范获得了成功,水稻产量400公斤/亩,虎蛙产量250公斤/亩。

 

 

 

三、城镇建设和管理

 

新 城 区 建 设

 

自2000年开始,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推进青浦城市化建设,努力实现“绿色水都、佳居青浦”的新城发展目标,一座现代化滨水花园城市正在水乡泽国崛起。在中心城区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围绕“东扩西进、先西后东、两线两片、组团开发”的建设思路,城市框架继续延伸。2008年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7亿元。南箐园、淀浦河城区段景观、浦仓路人行天桥如期竣工,瀚文学校、西大盈港双桥、淀山湖大道二期按时开工建设。完成6条4.5公里市政道路和8万平方米城市绿地建设,基本构建城市主干道路网络和管线基础设施。青浦新城生态保护和绿化建设从全球500多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被评为“2008年第七届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实事工程和重大项目

 

2008年完成区政府实事工程10项,投入资金约6.4亿元。其中当年度需完成的项目有8项,投入资金2.5亿元。

――促进新增就业岗位33982个,完成目标的127.8%;

――建成4个小型公共运动场、15个农民健身工程、20个健身苑点;

――建成5个市级卫生村、93个健康村的卫生、健康村创建工程;

――完成4个文明镇、2个文明社区的文明创建工程;

――建成30个村标准化卫生室;

――完成城中东、西路2.4公里白改黑及管线入地工程;

――改造15285户有线电视老网;

――建成23条线路的村村通公交线;

跨年度项目有2件,投资3.9亿元;

――新建地铁徐泾站项目,投资3.5亿元,现前期动迁等工作基本结束。

――新建青少年活动中心项目,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投资4000万元,目前已完成选址及项目建议书的审批等前期工作。

2008年初列青浦区重大建设项目24项,后根据需要又适度调整、增列了4项,现共28项。其中上年结转14项,新列14项。

 

公 用 事 业

 

2008年,全区水厂综合生产能力41万吨/日。年末供水管道长度1741公里。全年供水总量14625万吨,其中,生产用水量7606万吨,生活用水量5065万吨。城镇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均达到100%。2008年度共铺设天然气管道36.2公里。年末天然气企业用户335家,居民用户62096家,年度内供应天然气3952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930万立方米,其中企业用户2673万立方米,居民用气1279万立方米,年末用气人口24.8万人。2008年在新城区增设了运杰收费站,至年底全区共设7个天然气营运站、3个公用事业收费点。本年供应液化气8857吨,液化气用户15.1万户,用气人口52万人。年末天然气、液化气使用人口76.8万人,按2008年末常住人口83.9万人计算,普及率91.5%。

至年末,全区区管公路总里程达903.3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3.3公里,二级公路369公里。

全区现拥有主要供电设备有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34座,比上年增加4座,分别为新区、金桥、崧辉、新府变电站;10千伏配电站1090座,比上年增加27座。截止2008年11月底,全区共有用电户数27.2万户,累计售电量38亿千瓦时,比上年同期增长7.6%。其中,工业用电量26.7亿千瓦时,增长2.3%,占总售电量的70.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户数23.5万户,用电量4.2亿千瓦时,比上年同期增长11.2%。最高负荷为893兆瓦,比上年增长4.6%。

 

环境保护和治理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得到有效推进。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实施建设进展情况良好,白鹤污水处理厂和青浦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土建全部完成,设备安装分别完成95%和60%;青浦污水处理厂、青浦第二污水处理厂、金泽、西岑污水管网工程建设全部完成,全区新增污水管网128.3公里。朱家角沈巷地区污水管网工程11月份已开工建设。至今全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7.4万吨/日,污水管网达到350公里。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自2006年建设至今,总计投入2.3亿元,现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了试运行;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系统自2005年建成后,又继续投入资金1950万元进行了完善。

河道综合整治进展顺利,各镇、村级的8项河道综合整治任务已全部完成,通过“千河整治”活动,整治后的河道面洁岸绿,水质改善明显。

全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二氧化氮污染指标达到国家Ⅰ类标准,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指标达到Ⅱ标准。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二级和优于二级的天数为331天,比上年增加10天,其中优于二级的天数比上年增加14天,优良率达到91.3%,比上年上升3.4个百分点。全区烟尘控制区创建面积498平方公里,涉及8个镇、3个街道,扬尘污染控制区创建面积17.02平方公里(青浦城区),对改善空气环境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区的降尘基本保持在6吨/km2·月以下,处于全市较低水平。

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上年水平,其中淀山湖水环境质量优于上年。青西的太浦河、大蒸港、北庄河、市河达到Ⅱ—Ⅲ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青东的淀浦河、东大盈港、西大盈港、新通坡塘、油墩港、上达河和环城河等骨干河道水质处于Ⅳ—Ⅴ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之间。

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青浦工业园区及其配套区共有890家企业污水进行纳管,15个老工业点已有326家企业污水进行了纳管;环境重点监管企业污染达标率达到94%。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环城东路绿地、南菁园、漕俞路绿化、淀山湖大道景观绿地一期工程已完成;郊区片林中淀山湖景观带完成了阶段性目标;1402亩公益林建设基本完成;仁恒运杰生态示范小区已完成建设任务。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已建成,重固环境优美镇创建已全部完成,农民新村环境治理、畜禽牧场整治,环保生态村建设3项任务基本完成。

 

绿    化

 

2008年末,全区园林绿化覆盖总面积5970万平方米,园林绿地总面积5925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890万平方米,生产绿地面积357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9.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1.6%,绿地率41.3%。

青浦城区绿化覆盖面积533万平方米,绿地总面积510万平方米。城区新增公共绿地面积3.24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30.5%,绿地率29.1%,分别比上年提高0.3和0.2个百分点。年末人均公共绿地18平方米。

 

 

四、社会事业

 

科     技

 

全年高新技术产业预计完成规模产值3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新增民营科技企业131家,新增上海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10家,总量达18家,市区两级专利培育、专利试点企业达78家。全区专利申请量超过1600件,全年共认定技术合同101份,实现技术交易合同总金额1.2亿元。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800多个,立项1600多个,其中,市级以上科技立项91个,获市级以上资助、奖励金额3449万元。

 

教     育

 

全区共有教育单位153个。其中学前教育37所(含民办6所),中小学教育57所(含民办3所、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7所),职成教育50所(含社会力量办学35所),特殊教育2所,其他教育事业单位7所。另有农民工子女学校21所,学生10828人。全区现有在编教职工6281人,其中专任教师4733人;高级职称612人,中级职称2289人,初级职称2385人。2008年评出名师2人、特级教师(市评定)7人、学科带头人85人、示范教师120人、教学能手124人。

2008年,全区幼儿园在园幼儿14204人,小学生27998人,初中生24413人,高中生7071人,中职学校在校学生5688人。毕业生高考本科上线率达62.3%,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位列全市中上水平。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民办公助)比例达60.9%。

 

文     化

 

文化广播事业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水平,及时有效地播出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区各界踊跃投入到捐款捐物、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工作的动人场面以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一系列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全年共播发反映民生民意的主题新闻和舆论监督新闻200多条。做到多视角、立体式、有实效的报道,有200多部作品在市级以上新闻单位播出或刊登,18部电视专题片在美国斯科拉有线网播出,近20部作品分别在市广播电视协会、市有线电视协会、中国黄河电视台和上海经济区广播电视新闻协作会获奖。全年播出总时间为12460小时,其中调频广播5292小时,电视播出7168小时,滚动字幕播出102条。青浦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二期工程惠及居民1.5万多户。《青浦报》每周发行两期,每期发行量达4.6万份。

文化活动充分“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营造了“人人参与文化、人人建设文化、人人享有文化”的良好氛围。全年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总场次近8500场次,总参与人数约117万人次;区级和乡镇图书馆全年流通59万人次,图书流通240万册次,图书外借50万册次;读者活动次数409场次,参与26.8万人次;“2131”工程电影放映2067场次,参与观众52.9万人次。

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008年完成了首批63个农村文化信息化服务点的设施建设;完成了第一批50个农家书屋的建设工作;全区9个街、镇开通了公共图书馆“一卡通”服务。

 

卫     生

 

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34所,其中区政府直属医疗机构1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区卫生局所属机构24所,民办医疗机构22所,私立诊所23所,企业单位内部医疗机构35所,村卫生室228所,其他一级综合性医院1所(青东农场医院)。至2008年底,全区卫生系统共有在编人员3030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为2443名,其他技术人员191名。1-11月区及区以上医院门急诊143万人次。

 

体     育

 

继续加强健身设施建设,年内完成建设4片社区公共运动场,20个健身点,15个农民健身工程。至此,列入我区“十一五”规划建设的16片公共运动场,已经完成了12片,使全区的全民健身设施有了进一步的改善。

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青浦传递任务,成功举办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中国上海东方女子排球队与加拿大哥伦比亚女子排球队对抗赛等赛事,参加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夺得男子1000米第三名。

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先后举行了“为北京奥运加油,2008年青浦区迎春长跑赛”、第二届领导干部运动会,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农民工子女学校田径运动会等群众体育活动。

 

 

五、人民生活

 

人     口

 

年末全区总人口预计88.8万人,其中来沪人员43万人,占总人口48.4%。常住人口83.9万人,其中来沪人员(居住半年以上)38.1万人,占45.4%。到2008年11月末,全区户籍人口45.8万人,其中,非农人口28.5万人。2008年1-11月户籍人口出生2646人,死亡2980人。

 

就     业

 

全年预计新增就业岗位33982个,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127.8%,连续六年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新增就业岗位指标。其中,非农就业岗位9853个,占新增岗位的37%;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051人。认定“双困”人员417人,安置率99%。认定零就业家庭63户,安置率96.7%。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全年培训7830人,完成年度目标130%。至年末,全区共有非正规劳动就业组织1637家,从业人员15463人。

 

居民收入和储蓄

 

政府加大对民生关注力度,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首次超万元。2008年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676元,比上年增长12.8%,增幅不仅创近年新高,而且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预计2008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10元,比上年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均超过了年初预定目标。

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019元,比上年增长4.3%。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多,空调机、移动电话、热水器等已相当普及,家用汽车、电脑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庭。

 

青浦区农村居民每百户主要耐用品拥有量

耐用品名称

单位

拥有量

2002

2008

洗衣机

65

97

空调机

31

139

抽油烟机

45

75

微波炉

23

79

热水器

65

97

摩托车

100

93

汽车(生活用)

——

3

移动电话

72

183

彩色电视机

132

203

影碟机

27

26

计算机

13

56

   #接入互联网

——

47

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余额预计达22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5%,是近11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社 会 保 障

 

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截止2008年11月底,共有7526户80438人参加城镇社会保险,有4526户49792人参加小城镇社会保险,共征收各类社会保险费约16.5亿元,月均基金征缴率达99.9%;对25980人离退休人员进行了社会化发放,累计支付养老保险费4.5亿元社会化发放率100%。

工伤、生育保险有序开展。截止2008年11月底,为1812位育龄妇女办理生育保险待遇申领手续,当年累计支付生育生活津贴及生育医疗补贴2703万元;为468名工伤人员办理工伤保险待遇申领手续,当年累计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1060万元。

 

社会福利与救助

 

至2008年底,全区共有社会福利机构17家,床位数2843张,比上年增加566张,入住老人1150名,比上年增加142人;福利企业127家,安置残疾职工2711人。全年完成新增养老床位390张。

全年共发放特困人员实物救助7916人次、32万元;发放重残无业人员最低生活保障金26790人次、811万元;发放帮困粮油供应卡8073人次、36万元;发放“协保”人员生活困难补助金1538人次、23万元;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6384人次、1154万元;发放特困户人员医疗救助金1328人次、664万元。

至2008年底,全区共有持证残疾人15334名。其中,肢体残疾8126名,精神残疾1926名,智力残疾1763名,视力残疾2054名,听语残疾1465名。

“阳光之家”、“阳光工场”管理与运作进入新阶段。目前全区共有“阳光之家”9家、“阳光工场”3家,在册智障学员535名,管理服务人员为61名,志愿者人数达61名。已有3家“阳光工场”落实了专门劳动产品,并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

汶川地震全区捐款金额人民币2238万元。2008年“送温暖,献爱心”捐款金额182.9万元(其中59.2万元用于购买3000条新棉被、3000件新棉衣),捐赠衣被11余万件。

 

公 共 安 全

 

公共安全意识不断增强,措施得到加强。2008年全区共发生交通事故118起,比上年下降40.7%;死亡95人,比上年下降5%;受伤95人,比上年下降35.8%;财产损失93万元。截止到12月23日,各类火灾事故195起,同比下降27.2%;死亡3人,受伤2人,直接经济损失184万元。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不包括轻伤)43起,比上年下降47.6%,死亡18人,比上年上升5.9%,受伤26人,比上年下降62.3%,直接经济损失973万元,比上年上升54.7%。

2008年度国家各级抽查我区工业产品268批次,检验合格率为88.4%,比上年度提高了0.7个百分点。巡查抽检食品376批次,检验率为91%,比上年度提高了4.5个百分点。全区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上升。

2008年检查使用单位138家,检查设备949台;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审核发证684人次;协查使用单位4792家次、特种设备20025台次。全区没有发生特种设备重大安全事故。

强化食品药品市场监管,确保全区人民饮食和用药安全。1-11月共发放食品卫生许可2563户。完成食品监督抽检2305件,合格率86.4%,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食品全年快速检测9397件,合格率88.8%,提高了3.6个百分点;药品等生产使用经营企业抽检数为872件,合格率为98.8%。取缔无证食品经营单位55户,没收不洁食品767公斤、工用具196件。完成药品抽检875件,完成检验860件,合格率98.1%。接受和处理举报投诉423起,作出行政处罚324户,罚金167万。

 

 

说明:本公报年度数为初步统计数或预计数,待正式年报完成后,以年度统计年鉴数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