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青浦非遗•簖具制作技艺 2020-06-23

簖是从“(沪)”演变而来的,而“沪”亦是上海的简称。(沪)是一种靠阻断鱼蟹退路的方式捕鱼的渔具。史料记载,古代吴淞江在今上海青浦区北部入海,其下游渔民普遍使用一种叫做“沪”的竹制渔具,后经改良成为现在的“簖”。由于簖(沪)使用方便,收获颇丰,在吴淞江沿岸乃至江南地区被作为传统渔具之一,沿用至今。

   簖具的制作需要经过打样、敲桩、系挡、劈篾、扎子、插竹等一系列复杂且严格的工序。渔民们利用潮水的涨落方式,选择在河口的两岸设置一道竹栅栏作为拦河坝,用竹巧妙地布下“S”字形的回龙,并在竹篓内放上鱼、蟹喜欢的饵料,吸引它们顺着竹一路朝里,经过易进难出的“八”字形田连,最后都游到各个“库”中。为了防止螃蟹翻越竹逃脱,在簖(沪)的竹篓上还会安置竹盖子。渔民还会根据不同的鱼种制作特制的渔具,如捕蟹用蟹篮、挂篮,捕鳗用鳗桥等。2015年,青浦簖具制作技艺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簖(沪)整体结构图_副本.jpg

簖(沪)整体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