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聚青浦,研讨上海元代第一山水画家 ——纪念曹知白诞辰7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青浦举行
无
主动公开
无
上海市青浦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2.12.26
曹知白(1272-1355),字又玄,号云西,善画,人称贞素先生,元代松江府华亭县贞溪(今青浦区练塘镇小蒸)人。他“博闻好古无仕志”,是个逍遥多田翁,寄情书画、山水,喜招文人胜士,终日逍遥于嘉花美木、清泉翠石间,与黄公望、倪瓒、邵亨贞等人交往密切。
曹知白善画,其早期绘画深受李郭派影响,至晚期,曹知白吸收董源、巨然画风,风格为之一变,从粗实腴润到细淡简疏转变,形成了简约清越的画风,富有浓厚的文人画意味,黄公望曾点评其作品:“至于韵度清越,则此翁当独步也”。2022年11月,青浦区博物馆经过两年多的筹备,推出了“韵度清越——元代画家曹知白诞辰750周年纪念展暨山水画展”及《元曹知白画集》,12月15日,又召开了“韵度清越——纪念曹知白诞辰75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上海博物馆、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院、青浦区博物馆等11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这是继曹知白展览、画集之后,青浦区就曹知白研究推出的又一个文化主题活动,由青浦区文旅局和文物局主办,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和青浦区博物馆联合承办。
研讨会上,专家们从区域文化史、曹知白山水画作特点及其文化作用、交友情况、画作辨伪等多角度讨论了曹知白相关话题,充分肯定了曹知白的绘画成就,以及以曹知白为核心的“曹园雅集”在元代江南文化圈的重要地位。为了便于读者了解研讨会情况,现将各位专家的讲座做简单分类和总结。
一、曹知白其人其友其时代
1.《何以海派:曹知白于元末上海演为江南文人画活动中心过程中的作用——以<万年长青: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为>线索》
凌利中,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
曹知白的艺术风格糅和了工李成、郭熙,为元代“李郭派”的重要代表画家之一。尤擅雪景寒林,以“蟹爪”“鹿角”出枝,能赋新意于笔线之中,松秀疏朗的笔致中有坚挺遒劲之趣、温和儒雅之情趣,漾溢着浓重的书卷气。明代奉贤鉴赏家何良俊高度评价:“吾松善画者,在胜国时莫过曹云西。其平远法李成,山水师郭熙。盖郭亦本之李成也。”传世作品多以寒林、雪景为题材,或与其画法源渊有关,如本次于青浦区博物馆参展的2002年上海博物馆“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七十二件国宝之的《清凉晚翠图》,以作于1349年的《群峰雪霁图》(黄公望1350有题“笔意古淡,有摩诘之遗韵,仆之点染不敢企也”)。而后者《群峰雪霁图》,恰与黄公望1349年正月在上海寓居期间创作的《九峰雪霁图》意境相仿,或为二人互相影响之见证。值得一提的是,1349年五月,黄公望题曹知白的《重溪暮霭图》又称,“云老与仆年相若,执笔濡墨既有年矣,老而益健。于今诸名胜善画家求之巧思者甚多,至于韵度清越,则此翁当独步也。至正九年五月廿五日大痴学人题识。时年八十又一。”“韵度清越”,诚为曹知白艺术风格的最佳总结,可谓知言也。清代画家王原祁称,“元人名家四家外,首推曹云西。”
元季东南战乱,各方呈现割据之势,与兵家必争之地、行政中心如苏州等城市不同,太湖流域以东如松江、青浦、嘉定等区域一时略无兵火之虞,加之“九峰三泖”胜景,一时成为文人偏安避地之桃花源,随之发生了如文徵明所言“松江在元季时,鸿儒硕彦多避地于此”、聚“天下士”之局面,可谓海纳百川。这为上海带来了特定时期的文化繁荣,也成为了当时文人画的创作活动核心地带,也是上海绘画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其中,自元末至明初的百余年间的上海,相继出现了三位核心人物及雅集中心,而其中的曹知白(1272-1355)及其宅园无疑是第一个阶段的聚“天下士”之灵魂人物,时与无锡倪瓒、昆山璜玉山雅集并称“江南三大名士”,和其后的第二阶段代表人物——杨维祯(1296-1370)及其草玄阁、第三阶段代表人物陶宗仪(1316-1396后)及其南村草堂,共同造就了上海于元末成为江南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的辉煌成就,为之后明中期吴门画派的形成,起到了不或忽略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元代松江府地区文化格局简析》
王辉,青浦区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元代时期,包括青浦在内的松江府地区因经济发展的财力支撑、相对安定的区域环境、开放包容的思想理念、谦逊学习的文化态度,曹知白、任仁发、张中、陆居仁、邵亨贞等一批土著文人雅士群体性成长,吸引邵桂子、黄公望、杨维桢、陶宗仪等一批流寓的文化精英集聚,加上赵孟頫、张之翰、王雍等游历、为官者的推波助澜,代表时代主流的上述三股文化力量在此交汇融合、创作生产,同时以富户、文人为平台的文化雅集活动此起彼伏,取得丰硕的文学艺术成果,提升和确立了松江府在全国的文化影响和地位,这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和同步,一改前代文化相对落后的局面,可谓“厚积勃发”。
从历史维度来看,元代当是松江府地区第一个文化高峰期,呈现出名家引领、多点散发、开放包容、相对独立又与周边交互的崭新文化格局,成为与吴中、浙西并驾齐驱的新兴文化高地。这种格局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显著的地域特征,为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厚实的文化基础。
在这一文化格局和文化高地的塑造和构建过程中,曹知白以雄厚财力、高雅风度、深厚学养、较高艺术造诣闻名当时,扮演着元代上海地区风尚引领者、文化组织(召集)者、艺术创作者的重要角色,是一位文化旗帜性人物,具有较强的文化号召力和影响力,为元代上海地区文化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3.《能不忆梧溪?元末隐逸诗人王逢青浦青龙、徐汇华泾流寓生涯探析》
陶喻之,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研究馆员
陶喻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场以“能不忆梧溪?元末隐逸诗人王逢青浦青龙、徐汇华泾流寓生涯探析”为题的讲座,这个题目与2017年的主题发言“能不忆月山?任仁发的文艺朋友圈”呼应。曹知白与任仁发都是元代青浦人,并且曹知白似乎也受到过任仁发的影响,一度随从投身参与过吴淞江水利建设事业,而王逢也是这一时期“歌咏自适”而隐逸情绪很重的文人处士。
王逢《梧溪集》中记录当时诸多松江府之外文人墨客云集到三泖九峰这一现象,这跟曹知白、顾阿瑛、吕潢溪青浦周边一班诗书画雅士倡导文人雅集在先,显然有相当直接的关系。
王逢后来隐居的乌泥泾,不光是黄道婆故里,彼此可谓同乡邻居;并且王逢的同道好友、画家张中,也是乌泥泾名门望族。王逢与青浦、华泾都是很深的渊源,值得深入挖掘。
4.《曹知白和至交黄公望》
蒋志明,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蒋志明老师梳理了黄公望与曹知白的交往,分析了两者诗文互题互评的具体内容,对于一些地名做了详细的考证。黄公望与曹知白成为至交,一是他们有着共同对艺术爱好追求;二是他们有着共同经历,都曾在官府任职,后都过着渔隐生活;三是他们是同乡之谊,黄公望出生常熟,他的祖父陆霆龙,世居华亭,尽管他因父去世,无奈过继平阳黄氏,但他身上流淌着华亭陆氏血脉;四是曹知白唯一儿子曹世长娶了陆氏,黄公望为曹世长所绘《溪山雨意图》上题跋,称“世长”,是长辈对小辈称呼。可见,两者关系之紧密。
二、曹知白的作品分析
1.《曹知白与水墨松石图的绘画传统》
张长虹,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水墨松石图题材主要流行于中唐至五代时期,代表画家有张璪和荆浩等人。这一题材直到北宋初仍有延续。米芾《画史》记其所收李成四轴松石图作品:
山水李成只见两本,一松石、一山水。四轴松石皆出盛文肃家,今在余斋;山水在苏州宝月大师处。秀润不凡,松干劲挺,枝叶郁然有阴,荆楚小木,无冗笔,不作龙蛇鬼神之状。
元代画家赵孟頫力倡“复古”并身体力行,其中包括对于《松石图》的复古——他特意创作了一件《双松平远图》(今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赵孟頫所要兴起的,其实正是唐代张璪等人的《松石图》传统,他的改良之处是加入了书法用笔。当然如从笔墨效果来说,“元四家”中的吴镇以绢本加水墨渲染的方式,相对更忠实地在追踪《松石图》传统。说明这一题材在元代画坛仍有一定受众。
曹知白对于水墨松石图题材的继承,至少有两个来源。他对于李成山水风格的学习是大家公认的,这是一个来源。第二个来源就是元代画坛领袖赵孟頫。
曹知白存世的《双松图》、《松林平远图》《疏松幽岫图》等作品,都处于中唐以来水墨松石图的延长线上。既有复古的取向,背后也蕴涵着隐逸的思想,可见赵孟頫、曹知白等元代汉人学者在异族统治下保存汉族文化传统的苦心。从这一角度讨论元代画家的复古与他们对于汉族文化传统的保存,有着特别的意义。
2.《姚廷美<有余闲图>初步研究》
蒋方亭,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副研究员、博士
元顺帝至正后期,豪强割据、战火频仍。在此背景下,一类为有身份的隐居者绘制的诗书画合璧式居所图,在吴淞及其周边地区较为集中地出现。至正二十年(1360年),画家姚廷美为淞江青龙(今上海青浦)隐居者杜英发、杜敏父子作《有余闲图》(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明代以来,画史多将姚廷美与曹知白、朱德润、唐棣等画家并归于李郭派,了解姚廷美有助于对曹知白所处的时代和书画创作背景有更深的认识。通过对姚廷美画风渊源的追溯,蒋方亭认为《有余闲图》是体现14世纪中期山水画风格由李郭派向董巨派转向的代表作,姚廷美则是元末画坛审美趣味发生转变的见证者与实践者。雅集活动以及居所图在元末江南的流行,是《有余闲图》的体裁与形式来源。各地文士被迫避难江南的实情,则是隐居与雅集活动盛行的时代背景。
3.《制造曹知白——曹知白生活的古代上海及其诗画问题》
颜晓军,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副研究馆员、博士
严晓军从书画辨伪角度来探讨曹知白的作品,如以笔墨特点来辨认曹知白的风格特征,曹知白善用卷云皴、拖泥带水皴,而伪作中往往其他笔法杂糅。后人仿作曹知白画作,不仅仅有笔法上的缺憾,题跋也多有破绽,多为后人改造的诗歌,假作危素、倪瓒等人作品。那么为什么后人纷纷制造曹知白呢?董其昌提出了“元四大家”之后,人们希望能够在这一风格体制外寻找艺术突破的新风,后人制造曹知白,恰恰是因为曹知白的风格符合文人画家心中的标准。
4.《小议曹知白<双松图>》
施錡,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双树”画题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元代复古唐代和北宋画史的图像明证,但事实上却暗藏着以“双树”喻友和栋梁之材两种意涵。曹知白《双松图》中呈现的赠友与交游体现了元代江南隐居文人的心态,他们既追求高洁不仕的形象,又对朝廷采取服从和默认的态度。如此意涵的“双树”符号虽然在形象上主要承袭的是北宋画史中的李郭传统,但内在的意涵却仅存于元代江南交游画作之中。
5.《馆深窗幽——谈曹知白几件作品的真伪问题》
魏崴,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院馆员
曹知白善诗文,精绘画。他的山水画宗李成、郭熙一脉,清新淡雅,阔远疏朗,不落凡尘。自元以来,皆为世人所珍视。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贞松白雪轩图》轴,魏崴从印章、书法角度分析了图轴中的张雨、倪瓒、杨维桢等人题跋存在的疑点,认为这幅画与同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松窗乐趣图》轴均为伪作。
6.《台北故宫藏曹知白山水册页研究》
孙景宇,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馆员
《元曹知白山水》为《元明人画山水集景册》之一开,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朱痕累累,被项元汴、梁清标、安岐收藏过,还有乾隆帝题跋及印玺,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著录以及王季迁的读画笔记,均认为是真迹。王季迁评价为“极好”,并打了三个圈。在《韵度清越》图录里孙景宇认为此画是赝品,主要依据有四点:1、题跋内容相抵牾;2、题跋如出一手;3、画法过度偏李郭,与我们对于曹氏晚年画风的认知不同;4、画技水平不高,构图凌乱,层次感差。这里孙景宇进一步推断出这是明代早中期的仿作。研究路径有五点:1、王冕、郑元祐题跋书法与更靠得住的真迹相比较;2、全美“静轩”一印,风格属于明早中期;3、松树画法全用勾,而元代人画树是勾皴一体,明代人才是全用勾;4、山的画法是擦染一体,这是明代人的特点,元代特点是皴擦一体;5李郭画法在宋金元明有完整的传承脉络,尤以职业画家的传承为主,在墓室壁画里体现很明显,文人画或多或少受到影响。
7.《元代曹知白山水画中的隐逸精神》
王铁中,青浦区博物馆馆员
隐逸精神作为古代文人雅士的个人追求和价值取向,也体现在元代曹知白的山水画意蕴中,克继宋代李成、郭熙,吸纳董源、巨然艺术传统,融会贯通,形成独树一帜的曹氏山水风格,以苍劲温润的笔墨描绘出江南山水的儒雅诗意。曹知白的隐逸思想于无为中有为,以虽隐逸而心怀天下的积极人生态度重视家族教育、主持曹园雅集,与同时代的顾瑛、倪瓒等人一起拓展着传统文士优游雅集、隐于书画的文化传承。其重视“水墨”和弃仕隐逸思想,本质上也是对前朝宋代华夏正统文化的复兴和追思,代表着中国传统文人群体的气节责任和隐忍勃发。富有人间烟火味和重视生活品格的人生淡泊,成为隐逸精神下曹知白山水画的独特意味和美学认知。而这种淡泊明志、儒雅蕴籍的文化特色,也正是江南文化的独特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