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青溪讲坛——上海古桥保护研究”讲座

主动公开

2024.06.13

挂官网图.jpg

2024年6月8日下午,由青浦区博物馆与青浦区图书馆主办,知道书院暨青浦名人馆承办的“青溪讲坛——上海古桥保护研究”讲座在知道书院师觉堂内成功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方案审核专家、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及近现代建筑保护专委会主任曹永康教授。

在本次讲座中,曹永康教授将从上海古桥的历史发展、建筑特征、价值评价、勘查、保护修缮等方面带我们解读上海古桥背后的文化密码。

上海早期桥梁建造并不普遍,随着集镇的形成和发展,跨河的聚居形式必然要求建设桥梁,逐渐开始出现一些形式简单的桥梁。在唐宋时期,吴淞江漕运兴起,华亭县成为苏州的门户港。南宋以后,吴淞江多次淤塞,青龙镇也受到影响,上海地区的海岸线也不断向东扩展。南宋末年,青龙镇已经被上海镇赶超,明末青龙镇愈加颓废,往昔的繁荣景象也不复存在。到了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整体经济迅速发展,形成150余个市镇,并逐渐完善了内河集疏网络,其中包括百余条县内和县际航线。上海开埠前,苏州河上一直没有桥梁建设。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建造技术和建筑材料开始传入中国。在19世纪70年代,以英商怡和洋行为首的资本集团在吴淞铁路沿线修筑了十余座中小型铁路桥梁,这标志着我国的桥梁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西方先进建造材料、建造技术的传入及近代工业的发展,意味着上海古代桥梁开始进入衰退期,但在水网密集的上海郊县地区,依旧沿用传统的建造技术和建筑材料进行古桥的修建。

上海地区的古代桥梁,延续了吴、越桥梁的建造特征,具有独特的地方性,主要分成四种类型:梁桥、拱桥、索桥和浮桥。桥梁的造型反映的是其结构和构造,这些纯粹出于受力需要而呈现出来的外观形状,有其与生俱来的力学美,遵循空间组合、比例、质感、尺度、体型、设计、色彩及象征手法等,形成一个个与众不同的造型体系,充分考虑桥梁所处的环境,设计出与环境相协调的桥梁,古桥在画作里无不是营造氛围的关键要素,也是园林山水的重要组成元素。

上海地区的很多古桥都有一座庙宇相伴,这些庙宇或建在桥堍,或干脆造在桥面上,所以有俗谚道:“庙庙有桥,桥桥有庙”,“庙挑桥,桥挑庙”。桥梁造好后的长期维护修理任务,一般由庙、庵和桥组会负责,桥组会形式以村、以族为单位,置桥田、桥产作为修桥之资。这种独特的建筑文化现象,被称为“庙桥文化”。

上海古桥选址在水文环境、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土壤植被环境与人文环境方面均有独到的特征和规律。上海古桥见证了上海“因水兴港、因商兴市”的发展历史,记录了松江府的兴起、黄浦江水系的日渐成熟以及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等历史变迁,还见证了上海地区曾出现过的“一里一桥”甚至“百步一桥”的壮观景象,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记忆。在历史上有很多重要人物都曾发起过筹资建桥的活动,古桥见证着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和重大历史事件,使人们能够留存历史的记忆。

曹永康教授说:“对于古桥保护,以下三个方面需要关注:一是现有的古桥要保护好,数量不能再减少了,也尽量不要进行迁移保护,离开了“出生地”,文脉就会断裂;二是现有古桥的环境不能随意抹去,至少河道要保留,不能变成旱桥,也不要随意拓宽河道,变成“孤岛”;三是抓紧对现有古桥进行详细摸底、勘察,这是进行妥善保护的前提。”

讲座现场,曹永康教授与听众们进行了互动和交流,听众们给精彩的内容报以热烈的掌声。本次讲座不仅让听众们领略了古桥之美,更激发了大家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