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青浦区政协第五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第 082 号提案的答复
无
主动公开
无
无
2022.10.29
析课植园文化内涵,复植园民国原貌 |
背景和问题 |
朱家角古镇的课植园,是古镇的一个著名景点,是马文卿用十五年建造的一个私家宅院。里面有明清风格的建筑、也有中西混搭风格的建筑,更有纯“西洋”风格的建筑;里面有楼、台、亭、阁,还有镶嵌字碑的复廊,更有组成游园优美风光的流水、假山、小桥、荷花池等。可以说,此园布局精心独特,内容丰富多彩,环境优美如画,建筑精致多样,艺术新颖难忘。是园林建筑中的奇葩,大宅院中的精品,因而深受游客喜爱。 如果让游客光看课植园的布局、内容、环境、建筑和艺术,对眼睛来说确是得到了享受,但对心灵、思想仍未有多少触动,那么是旅游中的最低层次的欣赏风景,也就辜负了精品景点的存在。如果能达到让游客游览了课植园能领略到当时马文卿造园时的时代背景、思想意境;能达到让游客古今相融,激动万分地感恩、敬佩、缅怀古人;能达到让游客从马文卿的成功中深刻感悟人生,如何奋发、如何成功的哲理,这样就实现了高层次的旅游。
|
|
分析 |
课植园建园从1912年始到1927年共计15年。那么,此园宝贵而凝重的文化内涵、历史功绩、对今启迪又是什么呢? 第一、析解民国版课植园的布局与建筑风格之变,可知建园时的时代背景、马翁的思想之变,从而也可知古镇“精英”们的思想之变。他们是敢于接受新思想,勇于走在时代的前列。课植园的布局分成“四个”区,即迎宾会客(厅堂)区、读书休闲(园林)区、生活居住(民宅)区及耕作实践(田园)区。见总平面图。最先建的是厅堂区,最后建的是田园区,而民宅区是老祖宗留下的老屋。厅堂区的布局紧凑严密,是由沿纵轴线排列的三井三厅组成,是中规中距的气势恢宏肃严的明清风格官宦人家的厅堂建筑,是课植园的政治中心。这表述了马翁是一个从小深受封建礼教烙印的“清末遗老”,政治中心还得按“老规矩”建。而后建的园林区,其布局已是随马翁需要而设置,属开放、自由而进取的。其建筑风格、色彩、材料和结构形式也都体现了马翁的思想及功能需要,不再受“老规矩”的约束。如花厅进深近13米,中间无柱为宽敞大厅。除屋面为中式黛瓦翘角外,其他如地面铺的是从德国进口的,当时为极时髦的五彩印花极光滑的水泥地砖;门窗虽为落地长窗,但玻璃却是从西欧进口的彩色雕花玻璃,极为洋气。花厅功能虽是综合的,但主要显然是为开设舞会而建。再如“书城”用城墙形式做围墙;藏书楼用极鲜艳注目的中西混搭的室外梯作书楼的楼梯;五层塔型的冠云挚月楼,其楼顶为中式琉璃瓦翘角,但其楼层间均不用中式琉璃檐瓦,而用罗马式多立克三层外挑装饰线,故又是个高高耸立的醒目的中西混搭建筑。总之在园林区的布局和建筑已不受封建礼教的条条框框的约束,凸现了马翁的智慧和向往,已表现出自己的审美观和追求开放、自由的思想。田园区是收尾工程,如同戏剧收尾一样,往往是把全剧推向最“高潮”。田园区同样是把课植园的文化内涵推向最“高潮”,其体现在水稻田、倒狮亭、耕九余三堂的三件独特精品上。我们从《农圃者马君传》的遗石碑中知马君晚年主要精力之一在“水稻田”中实践“植”字,他躬亲作物栽培和管理,是一个极有经验,极有成果的农夫,各地朋友常来请教取经。马君玄孙说:“园中十几亩水稻田实为良种试验田,曾祖父把学到的西方科学栽培知识用于水稻良种培育中,驰名沪、青、朱的‘青角簿稻米’的良种就是曾祖父培育的。”在《珠溪五老图序》的石碑中述:“文卿筑植园,以兴实业”。这说明马君晚年在植园里不是闻香赏绿消遣时光,而仍“永怀刻鹄”,育出稻米良种,为古镇产业结构从“衣被天下”到“粮油重镇”的调整作出了杰出贡献!因而这“水稻田”是古镇经济重振腾飞的参与者、见证者。“倒狮亭”为五角亭,在支撑五角的五根吊挂短柱的尾端,各雕一只倒挂的灵气传神、威武镇邪的狮子,充分体现了马翁的大智和寄托。五角亭是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序而建,寄意“五行相生、生生不息、五谷丰登、年年有余。”“五行学说”是中国经学思想的经典,是古代命理、相术、医学等发展的基础理论,是原始的系统论。它说明世间万物的生息变化是一种互相支撑和制约的互动关係。马翁用筑五角倒狮亭,告诫自己及子女做事要尊重、遵守、适应自然和事物发展规律;意在用中国经典经学思想来指导和呵护良种培育。“耕九余三”楼是课植园内唯一的一幢完全西化的二层洋楼,俗称“红楼”,是园中最后建造的最漂亮的一幢楼。但在完全西洋的楼中,却镶嵌了一块中国经典经学的字牌“耕九余三”,并用此来命名此楼。建此楼时,国内“五四”爱国运动已爆发,中国共产党已宣告成立,追求民主、自由、爱国、强国的思想已遍及祖国大地,这必然也波及到江南商贸重镇朱家角和出过国、见过“洋”的马翁。这幢独特的建筑充分表达了马翁经深思熟虑后的最后寄托和思想追求:“崇尚东方经学、向往西方科学,以东方经学立人、以科学救国立富”的思想。 建园的15年中,正是中国历史上国政、体制、思想巨变的15年。这15年据民国史记载: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满清皇朝结束。1912年袁世凯宣誓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民国”的始年。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实行帝制。1916年3月袁世凯下台,6月病亡。1919年爆发“五四”青年爱国运动。1921年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192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北伐军占领上海。1928年北伐光复北京,北伐宣告完成,国内军阀混战结束。这15年的国政、体制、思想巨变,深刻影响到古镇,影响到曾见过大世面、出过国的晚年马翁。在这跳跃式改变的时代年华中,在激烈碰撞的中西文化中,使一个从小深受封建礼教烙印的“清末遗老”马翁,对自已的立身思想、今后发展、子女教育,逼迫产生了冷静的思索和切肤的裂变。其结论为:“崇尚东方经学、追求西方科学,以东方经学立人、以科学救国立富”。因而,研究“课植园”的建筑,必研究马文卿的生平,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百年前,中国知识分子在大变动时代潮流中的活体,这对我们研究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发展轨迹也颇具意义。 从上分析我们可真实地看到国体的历史之变及受此影响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之变:由封建到共和,由专制到民主、由守旧到开放。这也应证了一个真理: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精彩的人生乐章。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一段真实的历史,就是保护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从而也告诉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历史文化建筑,为什么要挖掘历史文化建筑所含的文化内涵。 其二、析解民国版课植园的布局与建筑风格之变,真实反映了古镇在清末民初时的社会、经济、建筑、主流人士(知识分子)的现状、思想、主流文化的变化、变革。为我们研究一个城市的一段历史、一段历史中城镇面貌的发展、一段历史中社会精英的精神和贡献提供了一个鲜活、生动的活体。因而课植园的历史作用和巨大贡献是不能再生的。 |
|
建议 |
1、建议在旧址上重修民国版的“植”园,恢复且完整课植园的原貌,供游客观赏原貌,领略完整的文化内涵。 2、在“植”内恢复水稻田、倒狮亭、耕九余三堂三件独特精品。将倒狮亭迁回原址、并按原址恢复水稻田及一些硬件如环田水泥小路、半歇亭等、在原扯上按原貌重建“耕九余三堂”洋楼。 3、在“植”园内新建一石碑廊,将《农圃者马君传》的遗石碑相嵌在廊中,一则保护了此石碑的文物,二则见证马君晚年主要精力之一在“水稻田”中实践“植”字,为子孙后代作榜样、树“课植”观念。 4、在此基础上改写旅游解说词,把深刻的文化内涵加入其中。 |
关于对青浦区政协第五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
朱家角镇: |
区政协委员张秀红在区政协第五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第082号委员提案“析课植园文化内涵,复植园民国原貌”已收悉。现将协办意见函复如下: |
朱家角课植园始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园林中西合璧,古今并蓄,参杂着江南式样、岭南式样、北方式样,又有西洋式样,虽稍欠统一精湛,但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得当。曾经,课植园还是朱家角中学的校舍,但现在成为了朱家角古镇景区内的旅游景点,也算是文化旅游产业的一次融合。同时,课植园内还引进了张军的牡丹亭,也是对课植园的活化利用。 让文化亲民,让历史说话,我局认为不一定要重新对建筑进行恢复原貌,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后的“修旧如旧”不一定能还原真实的历史。领略课植园的文化内涵可以有多种途径:一是充分利用数字化处理等技术手段,比如用VR的形式重现课植园建设的过程以及当时初建时的原貌;二是深挖课植园相关联的文化背景,培养新业态,比如用演出等方式演绎历史;三是在此基础上,我局将协助充实丰富导游解说词,提升服务质量,让游客更好地认识课植园,认识历史,接触历史文化。 |
协办单位:旅游局 |
主要领导签发: |
二〇一八年三月二十日 |
办理单位地址:青浦区城中西路111号邮政编码:201700办理单位分管领导:陆玉林 联系人:张玲敏联系电话:59735962 |
关于对青浦区政协第五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
办理结果:留作参考 |
张秀红委员: |
您在区第五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第082号委员提案“析课植园文化内涵,复植园民国原貌”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
一、在旧址上重修民国版的“植”园,恢复且完整课植园的原貌 课植园是朱家角最大的庄园式私家花园,原主姓马,字文卿,所以也称为“马家花园”。原主当时为朱家角首富之一,由于受“置田造园”思想影响,1911年开始选址建造此园。原址占地面积96.7亩,分为课园和植园两大部分,课园为生活区,其余为植园,现在对游客开放的是课园和部分修复的植园区。课植园的设计结构和所用的建筑装饰材料,都采用的是中西合璧形式,整座花园将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与当时的西洋建筑文化有机糅合,成为中西合璧的庄园式私家花园,全国罕见。 课植园建园时,先建民宅课园部门,采用中国传统设计布局,即沿中轴线依次建有四厅,分别是:门厅、客厅、内厅、迎贵厅。后在课园部分建造藏书楼、双帛亭、读书楼、碑廊、望月楼、假山石、倒挂狮子亭、打唱楼、水月榭、课植桥等建筑。走过课植园就是植园部分,当时建筑比较稀疏,主要以耕植为主,所以植园又名“稻香村”。植园内原有大片果树林,还有四季蔬菜园和大片稻田。 解放后的课植园属于政府管理资产,1986年11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政府部门将原课植园部分修复,开放为旅游景点。2006年,原朱家角投资开发公司在尊重原址的基础上,按旧址原貌回复了部分植园区域,主要有九曲桥、果树林、四季蔬果园、水稻田、打谷场、文化长廊、百福亭、水晶宫、藕香阁、水晶宫等。由于历史原因,植园的土地已在政府规划中划出一大半,部分作为周边绿化环境改造,部分作为地产开发项目。目前土地无法再次收复,因此植园部分无法恢复全貌。需要政府在今后的规划设计中,重新考虑课植园原址规划。 二、在“植”园内恢复水稻田、倒挂亭、耕九余三堂三件独特精品 目前园内已恢复水稻田和倒挂亭,无耕九余三堂。水稻田位于植园内,由于面积限制,位置和大小都达不到原来的规模。但为了尽量让游客了解植园原貌,朱家角旅游公司已安排专人,每个季节根据当地农村种植习惯,种植一些水稻、油菜等,供游客观赏、留影。同时,水稻田旁边也恢复了四季蔬果园,应季种植一些蔬菜瓜果,展示给游客,并配有介绍牌,让游客了解和认识这些农作物。 倒挂狮子亭位于课园假山石旁边,在1999年修复课园时恢复该建筑。当时植园部分没有开放,因此无法恢复在旧址的位置上。今后在植园进一步规划修复的工作中,可以研究迁回原址,同时恢复耕九余三堂。 三、在“植”园内新建一石碑廊,将《农圃者马君传》的遗石碑相嵌在廊中 2006年,在课植园二期改造中,原朱家角投资开发公司已结合植园环境和游览路线,在植园内打谷场旁,修建了一条文化长廊。廊内展示了古代农耕文化的演变、发展历史和部分朱家角当地文化名人的书法、字画等作品,同时也将《农圃者马君传》的遗石碑相嵌在廊中,供游客品鉴,以此纪念课植园主人的“课植”观念,为子孙后代作榜样。 四、在恢复原貌的基础上,改写旅游解说词,把深刻的文化内涵加入其中 因课植园是目前朱家角景区的最大景点,每年接待游客非常多,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内容丰富。朱家角旅游公司每年对景区的讲解员进行培训,对于提出的以上园内重点景点,我们会尊重历史,采纳建议,修改和完善导游词内容,使更多的人能了解,留下深刻印象。 |
主办单位:朱家角镇 |
主要领导签发: |
二〇一八年五月九日 |
办理单位地址:沙家埭路18号邮政编码:201713办理单位分管领导:吴文娟 联系人:胡强联系电话:59245678 |
关于对青浦区政协第五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
朱家角镇: |
区政协委员张秀红在区政协第五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第082号委员提案“析课植园文化内涵,复植园民国原貌”已收悉。现将协办意见函复如下: |
朱家角课植园始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园林中西合璧,古今并蓄,掺杂着江南式样、岭南式样、北方式样,又有西洋式样,虽稍欠统一精湛,但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得当。曾经,课植园还是朱家角中学的校舍,但现在成为了朱家角古镇景区内的旅游景点,也算是文化旅游产业的一次融合。同时,课植园内还引进了张军的牡丹亭,也是对课植园的活化利用。 让文化亲民,让历史说话,我局认为不一定要重新对建筑进行原貌恢复,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后的“修旧如旧”不一定能还原真实的历史。领略课植园的文化内涵可以有多种途径:一是沉浸式研学“寓教于游”,随着研学游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学生团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景区参观游览。可进一步将沉浸式体验与研学游相结合,打造沉浸式研学旅行项目;二是深挖课植园相关联的文化背景,对大量实体资源进行研究,培养新业态,比如用演出等方式演绎历史;三是在此基础上,我局将协助充实丰富导游解说词,要求导游服务具有针对性,强调个性化,提升服务质量,让游客更好地认识课植园,认识历史,接触历史文化。 |
协办单位:旅游局 |
主要领导签发: |
二〇二二年十月二十八日 |
办理单位地址:上海市青浦区公园东路1828号邮政编码:201700办理单位分管领导:谭世勤 联系人:张偲羽联系电话:59721952 |
关于对青浦区政协第五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
办理结果:留作参考 |
张秀红委员: |
您在区第五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第082号委员提案“析课植园文化内涵,复植园民国原貌”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
张秀红: 您在区第五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第082号委员提案“析课植园文化内涵,复植园民国原貌”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课植园始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耗时15年,耗银30万元完成,占地96亩。有迎贵厅、宴客厅、正厅、耕九余三堂、书城楼、望月楼、戏楼、打唱台、藕香亭、倒挂狮子亭、碑郎等各类建筑共有200余间。 解放后的课植园属于政府管理资产,1986年11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政府部门将原课植园部分修复,开放为旅游景点。2006年,朱家角投资公司对植园进行改建,当时扩建部分仅15亩,复建工程对原始资料以及面积要求都很高,当时课植园原始资料缺乏,只有几张旧照片,虽然多次邀请朱家角中学老师及当地老人召开座谈会提供珍贵资料,不断修改完善,但课园植园相加也只有30余亩的占地面积,不太可能完全按原样原址原尺度复建。 由于历史原因,植园的土地已在政府规划中划出一大半,部分作为周边绿化环境改造,部分作为地产开发项目。目前土地无法再次收复,因此植园部分无法恢复全貌。虽然无法恢复课植园全貌,但课植园改扩建工程中,围绕“课读之余,不忘耕植”的文化主题,力求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延伸其内涵,并有所创新。而在那个动荡变化的年代中,园主马文卿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课植园有苏州园林的精华,也有西洋建筑新材料的应用,马文卿不是因循守旧、默守陈规的封建家族大家长,而是与时俱进,敢作出改变的人。现在的课植园虽然未能完全恢复原貌,但管理部门一直致力于深挖景点特色,前几年引进了实景园林版昆区《牡丹亭》,保留稻香村,突出“课读耕植”的特色。 朱家角古镇目前正在创建5A级旅游景区,古镇旅游公司多次邀请资深导游,对导游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深入挖掘古镇人文历史,加强导游词的编写,讲好课植园故事。 |
二〇二二年十月二十九日主要领导签发: 主办单位:朱家角镇 |
办理单位地址:朱家角镇沙家埭路18号邮政编码:201713办理单位分管领导:周丽 联系人:胡强联系电话:592400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