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关于区政协六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58号提案的答复

主动公开

上海市青浦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3.03.24

立足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 全面打响最江南文化品牌的建议
背景和问题

水乡青浦,以文立城,历史悠久,青浦作为上海打造江南文化品牌的主战场,在中共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近年来在重点塑造江南文化品牌、推进“上海之源”古文化走廊的规划研究、打造江南文化示范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青浦来讲,众多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地域优势,是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如何保护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让有古老底蕴的新青浦成为真正“高颜值”的“最江南”,结合前期的调研,建议如下:


 

建议

一、科学规划部署,统筹资源优势

一是重点梳理和开发一批体现和承载地域文化的标志性项目,将其纳入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地开发建设。福泉山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完好,周边建筑物较少,发展空间较大。在保护规划上,可以借鉴杭州良渚 “美丽洲”、松江 “广富林遗址公园”、张家港 “东山村遗址公园和博物馆”等,将福泉山遗址开发成上海首家考古遗址公园。青龙镇是上海最早贸易港,随着近年对青龙镇遗址的重大考古新发现,规划和建设海丝小镇在某种意义上既实现了青龙镇大遗址的保护,也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经济的综合发展。二是结合青浦旧城改造,科学规划城中南路及码头街综合建设。码头街一带是目前青浦面积最大的旧城区,保留着许多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如张宅、黄宅,宝庆寺遗址等,还有一些古树名木,而城中南路也曾是青浦重要的商业街区,面对老建筑多、文保单位多、难以简单拆迁的现状,建议在文物保护的前提下统一系统规划(而非个体单个保护),打造出承载青浦城区历史记忆和发展足迹的新街区。

二、优化人才队伍,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源自于对自身区域文化的了解,加强区域文史研究、精心挖掘研究青浦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需要一支强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人才发展规划,重点培养文化专业人才,提高待遇条件,解决编制、职称问题,使文化人才安心于文化研究,用文化的事业留住文化人才。二是对新进人才需要加强培养,以老带新,形成老中青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从而为区域文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添加新的视角。三是打破壁垒,加强跨地区、跨部门研究交流。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优势,与社科院、高校等研究机构合作,提高区域文化研究水平和深度,扩大课题研究的影响力。

三、找准特色定位,打响文化品牌

一是利用淀山湖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水乡古镇多、古桥多,古典民居多、历史名人多的独特优势,着力打造魅力无穷的“水文化”品牌。二是繁荣群众文艺创作,利用本乡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出更多代表青浦“民俗文化”品牌。三是依托陈云故居与青浦区革命烈士纪念馆、东西乡烈士陵园、新四军标语墙等一系列革命文化资源,精心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四是充分利用湿地公园文化资源,倾心打造青浦“湿地文化”品牌。

通过打好“资源+人才+品牌”的组合拳,将古文化项目与区博物馆、朱家角、练塘、金泽、淀山湖等串联成一线,使青浦逐步形成“东部唐宋青龙镇、西部明清朱家角”的旅游发展大思路和产业发展新格局,进而最终达到“中国水乡在江南,江南水乡看青浦”的目标。

关于区政协六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第058号提案的答复

 

民盟区委:

贵委在青浦区政协第六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第058号“立足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 全面打响最江南文化品牌的建议”,经研究,答复如下:

青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区内文化遗产丰富,有朱家角、练塘、金泽3个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7个、历代不可移动文物281处,成功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34项。文化富集优势,为我区塑造“江南文化”品牌、打造长三角江南文化示范区,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规划先行,加强品牌建设顶层设计

2019年7月青浦区和复旦大学签订了“联合推进江南文化研究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江南文化研究院基地”正式揭牌,合作推进江南文化研究。先后开展《上海古文化走廊专项规划深化研究》《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江南水乡古镇保护课题》《挖掘江南古镇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青浦水乡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等10个江南文化课题研究,积极推动文旅产业、文化品牌、文化成果的研究、转化和运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二、优化队伍,加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集中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专业人员力量持续开展区域江南文化整理和研究,生动阐释青浦江南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讲好青浦故事。地方史和文物方面,相继出版《水乡遗韵——青浦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图录》《青龙镇——上海最早贸易港》《青浦名人著作经眼录》《青浦望族》《月朗山高——元代青浦任仁发家族文物集萃》《淀滨寄隐图》《元曹知白画集》。非遗民俗方面,出版了《上海田山歌》《青浦谚语、歌谣集成》《青浦小刀会传说》《青西三镇民间故事集》《器乐》《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青浦卷》《会茶成俗——青浦阿婆茶》《摇快船》《青浦淀山湖传说》。其他部门和学者陆续出版《上海六千年的回响》《金泽:江南民间祭祀探源》《上海之源——从崧泽福泉山到青龙镇》等书籍,形成一批江南文化研究成果。

三、深入挖掘,创新品牌传播推广形式

为了提升青浦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承,近年来我局充分运用各类新媒体平台,以青浦区各类文化遗产为核心、融合江南文化元素,推出各种类型的文化产品。结合“建筑可阅读”品牌推出微信小程序“水乡遗韵”,展示青浦区文物魅力,让不可移动文物上的二维码成为青浦的“自助导游”。扫码进入“水乡遗韵”即可查看图文、收听语音介绍(中英文版),这让原本“安静”的文物“开口说话”。“触电”短视频,制作26个不可移动文物短视频,以“知识五分钟”“跟着镜头看青浦文物”“水乡遗韵”三个系列在腾讯视频、B站、各类媒体平台推送,展示了青浦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江南水乡文化客厅的魅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青浦区文化遗产在上海、全国的辨识度。其中《普济桥》在“2020年上海旅游节魔都老建筑短视频大赛”上从576个短视频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十佳精彩短视频”。

推出“‘遗’见青新”品牌,整合区内文化遗产资源,探索文物与非遗传承新形式,开展“恋练乡情”“桥乡夜月”等文化遗产云体验活动。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簖具制作技艺”等濒危非遗项目数字化保护,留存非遗影像、图文资料。联合上海大学的师资力量,研发了VR教学系统,通过人机互动的新颖形式,使市民能够更切身的体会到非遗的魅力。作为青浦区实事工程之一,知道书院暨青浦名人馆于2021对外开放,成为高标识的新型公共文旅空间,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人文教育阵地、学术交流平台、江南文化客堂。

四、构建长三角合作发展机制

青昆吴嘉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建立环淀山湖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共同体”,签订“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文化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长三角湖区旅游联盟合作备忘录”,打造区域一体化合作发展平台,构筑江南文化振兴高地。近年来连续推出了“水乡音花”长三角民歌荟、“长三角田歌展示”、江南水乡文化论坛等文化活动,成立青昆吴嘉“长三角一体化阅读联盟”,启动“文进万家书香青浦”阅读服务活动。开展青吴嘉三地馆际联展、巡演、景区联合惠民活动。有效推进长三角范围内的非遗交流和沟通,借助自然和文化遗产日、传统节庆活动,重点推介田山歌、茭白叶编织技艺、船拳等参与长三角交流,计划筹办“艺蕴江南——青浦、吴江、嘉善非遗精品联展”“吴歌”雅集等活动,打造青浦非遗名片。

 

青浦区文化和旅游局

                           2023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