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关于对青浦区人民政协第六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 009 号提案的答复

主动公开

2024.10.25

关于恢复摇快船在青浦漕港河沿岸的建议
背景和问题
      摇快船从清朝顺治年间形成民间习俗,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时间,演变过程中体现和记录了漕港河沿岸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发展历程。

      漕港河北岸的人们把端午节叫做:过“当五日”,“当五日、吃粽子、搖快船”成了农村青年盼望着的美食节和运动会,漕港河北岸有家兄弟名字也与快船有关,取个奶名叫“大快船生”“小快船生”。其实朱家镇和现在的盈浦街道是搖快船之乡,龙舟赛据老人说是近年才从南方广东等地方移植过来的。在当地高龄老人记忆中,我们这里“当五日”只有摇快船。摇快船反映了江南水乡的社会特征和生活习俗,是水乡漕港河沿岸乡村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和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描绘了近代环淀山湖乡村的世俗风情,也反映了近代水乡百姓的文化生活和审美需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精神生活上的追求,成为上海市郊水乡生活习俗的一份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摇快船表演进入鼎盛时期,快船装饰华丽,美观大方,搭起花棚,披红挂彩,头棚悬挂彩灯,中棚有锣鼓手,艄棚插彩旗,为摇撸、扯绷手遮阳,图案有八仙过海、刘海洒金钱等,中棚顶是珍珠串成的狮子抢天球。摇快船5人摇大橹、4人摇矮橹,二支橹9人,分两组替换,中棚锣鼓手4人,头浆1人,每艘快船上共有23人,配上经典的吹打乐“五龙船和水锣经”,那正是“金鼓阗沸,拔浆如飞”,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势。船上锣鼓响彻云霄,漕港河两岸上人山人海,呐喊助威,精彩分呈。快船表演深受乡民欢迎,经久不衰。成为青浦水乡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


分析
      解放后,摇快船曾经中断过一段时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通过挖掘整理重新恢复摇快船表演,目前传承于朱家角旅游公司下属游船码头。2005年又重新打造成了四艘快船,恢复后的二十多年里,由于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日益变化,对于摇快船传承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快船打造技艺几近灭绝,现在的快船其结构、装饰和清末时期有很大差别,人员组成趋于老化,后继乏人,人员组成也不稳定。


建议
      为此,笔者建议: 

      1、青浦摇快船已于2007年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后人传承和发扬光大。期盼对摇快船这项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加以保护和挖掘利用,区体育局、文旅局可联合专题调研,把摇快船纳入正规渠道,使得摇快船这项水上竞技表演在漕港河两岸重新发出夺目的光彩。 

      2、现在朱家角镇、漕港河北岸盈浦街道每个村、居都成立了龙舟队,建议冠予双重身份,一支队伍两面队旗,坐在龙舟上叫龙舟队,站在快船上叫“搖快船”队。 

      3、按照现在的财力,村村居居有实力打造一艘木质材料快船,长年养起来备用。快船一般都是可载五、六吨左右人和货物的木船,油漆抹得亮油油的,快船船只和龙舟可以由各街镇文体部门管理,在环城水系公园里选择一个停泊保养点,也是青浦水系公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现在五、六十岁进城的新市民还能当摇撸手、扯绷手,参加训练以老带新和担任选手直接参加比赛,也可担任手把手传承给年轻一代学习摇撸手、扯绷手技艺的教练。 

      5、鉴于淀山湖、太湖及长三角周边搖快船的复兴,提前布局快船制造企业的产业链的兴起,带动传统木船制造业传承,在青浦本地及长三角地区挖堀出一批木船制造业能工巧匠。 

      6、搖快船也可尝试进入当地中学高中部、高校及少体校等,从青少年起就体验水上运动乐趣。




关于对青浦区政协第六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第 009 号提案的答复
办理结果:解决或采纳
许亚芬委员:
您在区第六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第009号委员提案“关于恢复摇快船在青浦漕港河沿岸的建议”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尊敬的许亚芬代表:

    您好,您在青浦区政协第六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009号建议“关于恢复摇快船在青浦漕港河沿岸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摇快船(又称踏白船、摇颾船、摇哨船),是以快船(又称哨船)为载体的一项民间竞技赛会活动。在命名上,浙江的嘉兴地区多称之为踏白船;上海、苏州地区多称之为摇快船。在以舟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太湖水网地区,摇快船被大量记载于地方志和风俗见闻中。时至今日,作为江浙沪地区共有的一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特殊的地方性和文化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

过去流行于嘉兴、湖州、松江、青浦、苏州等地区的摇快船,与龙舟竞渡并不是一回事。据学者研究,全国各地的龙舟大大小小,形态不一,但都是龙的造型。赛龙舟往往在端午节期间举行,通过众多支桨的划动前行。随着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的龙舟装饰日趋华丽,展示功能渐居于竞渡之上。快船则是普通的农船,经过对橹和出跳板的增设,以及对船体的改造和装饰,以摇橹加快行进速度。摇快船也不局限于端午节,而普遍见于过去繁多的民间赛会。

2007年,摇快船被列入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摇快船项目传承保护中存在以下困难:一是传承人减少。近年来,摇快船的2位市级传承人先后去世,快船的制作手艺人、摇船手急遽减少,缺乏年轻人的参与;二是文旅融合竞争力不强。快船制作和养护成本高昂,全区仅余朱家角旅游公司保留有两只摇快船,且只在重大节日才露面;三是地方特色缺失。人们对当地这一独具特色的水上运动认识不足,近些年青浦多举行“龙舟赛”而不是摇快船比赛。四是市场需求减少。过去水乡农民以船为主要交通、劳作工具,如今水路被陆路取代。过去摇快船是生活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些必要的仪式环节,如今摇船赶庙会、参与节庆、民俗节日等都已衰落,快船不再有实用功能。

作为一项市级非遗,摇快船的保护传承需要各街镇、各部门的多方合作、共同发力。2017-2019年,青浦区文化馆非遗办联合复旦大学中文系民俗学师生,对摇快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走访了朱家角、商榻、西岑,以及周边的芦墟、周庄、大市、淀山湖镇、王江泾等地大量摇快船的亲历者。在此基础上,2019年,《青浦摇快船》一书出版,厘清了环淀山湖地区摇快船民俗活动的起源、快船的来源及形制、比赛的基本规则、摇快船与民众生活的关系等问题。为摇快船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和研究资料。此外,经文化馆业务干部的努力,以摇快船为主题的舞蹈《摇快船》、《楫橹声声》等节目也多次搬上舞台。但摇快船的活态保护仍需要加强,今后将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要加强资金支持。快船的打造、保养、维修,摇快船比赛中队伍人员的训练、组织摇快船比赛、展示、表演,需要大量经费,应由属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对该项目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引导更多企业、社会组织等投入资金支持非遗保护传承,形成多元化的非遗保护资金投入体系。

二是强化旅游深度融合。在传统节假日期间,在古镇景区举办以摇快船为主的体育活动或赛事,以及与摇快船民俗相关的文化活动,吸引市民游客参与。

三是在有条件的地方恢复民俗庙会,鼓励目前仍拥有船只的人群前往。或由景区提供船只,供会摇船的人表演。

四是加强宣传。摇快船作为江南水乡特色体育活动,有着独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蕴,应在媒体宣传、公众号平台上,充分展现其魅力,唤起传承的自觉。




主办单位:区文旅局


主要领导签发:


二〇二四年五月二十一日
办理单位地址:公园东路1155号1幢4层邮政编码:201799
办理单位分管领导:田惠敏

联系人:王珏联系电话:59721001-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