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级

字号

打印

2019年8月防病提示 2019-08-05

8月的上海正处盛夏,天气依旧炎热,加上8月份还是在暑期出游高峰期。市民应重点防控高温中暑、登革热、手足口病和食源性疾病,孩子的假期安全也需要持续关注。

1、高温中暑

中暑的症状可轻可重,轻症中暑可出现头昏、胸闷、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等;重症中暑可出现大量出汗、血压下降、晕厥、肌肉痉挛,甚至发生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

在高温天(日最高气温≥35℃时),要注意做好防暑降温,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儿童和户外工作者。

预防措施:

●高温天尽量待在凉爽的室内,一定要开启空调,如果不具备条件应前往有空调的室内场所避暑。

●避免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外出。外出前半小时涂抹防晒霜,外出时应穿轻薄透气的衣物、戴太阳镜、戴遮阳帽或打遮阳伞。

●及时补充水分,最好做到少量多次;适量补盐、饮食清淡、保证能量充足,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

●高温环境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进行户外作业的人员(如快递员、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炼钢工人等)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并注意劳逸结合。

2、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流行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多发生在夏秋季,主要症状为发热、皮疹、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目前,本市登革热病例主要为输入性病例,输入来源地为南美洲或东南亚。近期,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巴西等国家登革热疫情高发。8月本市处于蚊媒活跃期,不排除输入病例引起本地传播的风险。

预防措施:

●及时做好生活区域的清洁工作,保持环境整洁,清除积水,消除蚊虫孳生场所。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蚊虫叮咬,如家中安装纱门纱窗、使用防蚊用品、户外活动时穿长袖长裤、涂抹驱避剂等。

●前往南美洲、东南亚等登革热流行地区返回后,如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尽量避免外出,防止蚊虫叮咬,并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主动提供相关旅游史信息。

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多数宝宝突然起病,一般症状较轻,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随后在手、脚和口腔周围会出现水疱,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并发症。8月仍是手足口病发病高峰,容易在暑托班和社会办学机构发生聚集性疫情。

预防措施:

●尽量不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症状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洗澡。

●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彻底后再食用。

●孩子居住的房间要经常通风换气。

●孩子的膳食营养要合理搭配,保证充足的休息,增强自身免疫力。

●做好居家卫生清洁工作,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定期在阳光下曝晒。

4、食源性疾病

高温使细菌的增殖更加迅速,食品的腐败变质速度明显加快,容易发生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的症状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等,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吐下泻”。

预防措施:

●饭前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要注意生熟分开、食物及时低温妥善保存。

●在外就餐不吃生冷、半生的海产品和水产品等食物;不吃腐烂的蔬菜、水果;饭菜吃多少做多少,如果实在吃不完,再次食用前需要彻底加热。

●食堂从业人员如发生腹泻呕吐、患有化脓性皮肤病或其它传染性疾病时应立即离岗。

发生腹泻后怎么办?

一般腹泻症状可以自行缓解,但如果被确诊为细菌性感染,应做到:

●暂停上课上班,居家隔离休息;

●被污染的食物不能继续食用,丢弃时需密封包裹;

●患者须调整饮食,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糖盐水等,减轻胃肠道负担;同时注意腹部保暖;

●患者使用过的便具、尿布以及被污染过的衣物、床单等,都要及时清洗并消毒;患者的餐具、茶具要和家人分开使用,并在用后清洗煮沸消毒(煮沸10-15分钟)。

5、儿童青少年伤害

暑期是儿童青少年伤害的高发期,家长如疏忽大意极易导致悲剧发生。上海学生伤害监测系统数据显示,本市儿童青少年伤害的主要原因有跌倒和坠落、道路交通事故及烧烫伤等。此外,夏季还容易发生溺水事件。

暑假中,孩子独自在家和外出游玩的机会明显增加,家长一定要特别关注孩子的人身安全。

预防措施:

●培养孩子自我保护意识,树立安全的行为习惯,学习自救技能。

●教导孩子不要去危险的地方、不采取危险的行为。不去未开发的景区探险,不在无人看护的河流、池塘或水库游泳,不在马路上追逐打闹,不闯红灯等。

●排查居室安全,为孩子营造安全的环境。

 针对预防儿童高空坠落,尤其要做好:

 1.窗户加装安全锁;

 2.阳台和窗户护栏采用竖向式,间距小于10cm;

 3.不在阳台和窗户边堆放杂物,避免儿童攀爬。

●家长应做好监护,尽量避免未成年儿童独自在家。

不能陪伴孩子外出时,家长应与孩子保持联络,了解孩子行程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