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泾正月十五元宵节习俗 2023-02-03
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称夜为“宵”,元宵节因此得名。元宵节俗称“正月半”,按旧时民间的传统,元宵节有赏花灯、猜灯谜、做汤圆、吃春卷、扎兔子灯、放鹞子、踩高跷等各种活动,徐泾地区更有请灶君、放夜火、做稻稞圆团、烧咸酸粥、挂塔灯、坑三姑娘等颇具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如今,随着时代变迁和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些习俗已经湮没无闻了,有些只在极少数家庭中还有所保留。
请灶君
传说,灶君老爷不仅能保佑人间有吃有喝,而且他还防火神。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也称腊月二十四),当地人称小年夜,家家户户扫灰除尘,然后开始制作上供用品糯米糕。因为这天也是送灶君之吉日,为此先要供灶君,感谢“灶公爷爷”一年来的关照,后燃放爆竹,欢送灶君上天,祈求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到了正月十五,即是请灶君“回家”的日子。因此,无论是“咸酸粥”还是“稻棵圆团”以及其它供品,首先要供放在“灶公爷爷”的面前,然后点香再放两只“高升”请灶君,进行“谢灶”。
稻棵圆团
吃稻棵圆团,在徐泾地区也是有讲究的。大家都知道圆团即是圆子(或者称汤团),圆团比北方的元宵个儿要大,而且有甜、咸两种。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吃“圆团”或“元宵”其寓意相同,都象征着团圆、和美。在徐泾地区还有一层特别的含义——期盼每年自己家种植的稻谷、粮食有好收成。为此,家家户户要将“圆团”做得大如“稻棵”,这就是“稻棵圆团”之来历。
咸酸粥
以前,每逢正月十五,徐泾地区的大多数人家都要早早起床做“小圆子咸酸粥”,至今不少人还保持着这一习俗。“小圆子咸酸粥”与腊八粥、八宝饭相比做工较复杂、用料更讲究,而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甜一个是咸。配料:糯米粉小圆子、年糕、小红(黑)枣、桂圆、荸荠(地力)、茨菰、香(蘑)菇、木耳、金针、干丝、青菜(菜心、菜笕)等。首先,将香菇、木耳、金针、青菜等用油煸炒,存放待用;其次,枣子、荸荠、茨菰等烧酥后锅中加适当水烧开并放入小圆子,等圆子熟了放年糕;最后,将已烹饪好的枣子、荸荠、茨菰、香菇、木耳、金针、青菜等一起放入锅中搅拌成粥状,出锅前再根据自己的口味放盐和味精即可。
放夜火
正月十五晚上,人们点上稻草火把开始“放夜火”——到自家田岸上来回跑个遍,边跑边喊:“家家好!家家好!”并调侃道:“自家田里出棵稻,人家田里出棵草。”农民们在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的同时,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环是要烧掉田里的老稻根。烧稻根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利于消灭在稻根中隐藏的各种病虫害;二是用稻草根变成有机肥料(灰),使庄稼长得更旺盛、颗粒长得更饱满
挂塔灯
所谓的塔灯,往往是活动组织者提前指定若干个家庭扎灯笼,在这一天把若干盏灯笼,分层、转圈盘放到一根大(旗)杆上,形成灯塔、集中观赏。塔灯一般都设在蟠龙大寺庙、大操场和周边的普江庙、五圣庙、洋泾庙及一些小村场地上展示,吸引百姓观看。同时,广场上上演民间文艺,还伴有民族特色的龙灯、秧歌、狮子舞和打莲相等表演,孩子们则牵着兔子灯到处游玩观看,老老少少热闹非凡。
坑三姑娘
在解放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古镇蟠龙的元宵节还有叫“坑三姑娘”(“门臼姑娘”“壁角姑娘”“中柱姑娘”)的习俗,后来渐渐绝迹。该活动的表演以姑娘(妇女)为主,以竹畚箕(或:饭箩)、压发簪、米(糠)和糠籂为主要道具。由于活动形式新奇、娱乐性强,通常此项活动要玩到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