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非遗文化,打造“复兴崧泽”魅力品牌 2020-12-11
非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新时代下的创新传承是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后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纽带。作为上海人最早的家乡,赵巷有着6000年深厚的崧泽文化底蕴,在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如“赵巷田山歌”等一系列富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非遗文化,打造“复兴崧泽”魅力品牌,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更上一层楼,也成为赵巷镇实现“文化小康”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打造校园非遗阵地,共建三级传承体系
“赵巷田山歌”作为赵巷优秀的本土非遗文化,曾在1953年9月参加了“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荣获“优秀演出奖”,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自启动非遗传承工作以来,赵巷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联合崧泽学校,在该校乡村文化少年宫建设起非遗文化传承基地,依托校本拓展课程和每周的“快乐星期三”活动,开展田山歌、陶艺、衍纸等非遗相关课程。其中,田山歌作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和传承项目,特邀田山歌市级传承人张小美、区级传承人徐银珠作为指导老师,加入到田山歌的日常教学中,成立了“伲妮田歌合唱社团”,让学生在了解老田山歌文化的基础上,将发声技巧融会贯通,从而学习新田山歌的表演唱。
同时,将从事非遗相关工作的14名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特聘为镇级非遗传承人,形成市、区、镇三级传承人联动的机制,适时开展沙龙和交流活动,进一步在校园内保护和传承好非遗文化。
二、寻找非遗传承人,文化管家来助力
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中,基层社区的文化建设是重中之重,因此保护和传承非遗工作,更需要发动百姓来共同参与。为此,赵巷镇开展了“寻根·循源”主题活动,邀请沪上戏曲名家走访当地民间艺人,开展文化交流互动,寻找“赵巷非遗好声音”,在社区层面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结合2018年启动的“文化管家”项目,赵巷镇还依托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在社区内打造起了非遗传承的课堂,经过两年左右时间的培育,如今在赵巷镇各村居中,有着一批会制作衍纸、盘扣、捏面人、中国结等手艺的非遗文化传承人,结合“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全年为社区居民开展近百场非遗相关活动,在社区内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氛围。
三、“百人百艺”共话非遗,学习“四史”献礼百年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华诞,结合“四史”学习教育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赵巷镇启动了“百人百艺·非遗献礼”主题系列活动,依托“巷心·大理堂”区域化党建平台,邀请全镇非遗传承人、爱好者以及居民群众参与进来,共同在回顾历史、了解和传承非遗文化中,进一步颂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展示一代代文化人在非遗这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数十位非遗项目传承人通过表演、展示和主题沙龙等形式,交流了各自传承和推广非遗文化的心得体会,阐述了如何从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中提炼文化自信,使居民真正实现精神小康的工作方向,同时形成课题交流文本,为更好地营造起传承非遗文化、讲好非遗故事、展示非遗项目的浓厚氛围,留下珍贵墨迹。
消息来源:绿色青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