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之祖——淀山 2007-06-08
淀山位于镇西南两公里处,占地 72亩,海拔只有 12.8米,山虽小但与云间九峰是有渊源的。历史上曾有“淀山虽小,却是九峰之祖”的说法。明代松江名士陈继儒有诗:“谁知石一拳,遥作九峰祖。”又称”盖本郡诸山,皆自天目来,此山为始。”
淀山与九峰,都源于浙江天目山脉。天目山脉先萌于淀山,再从淀山延伸至九峰,取其一脉相承之意,故曰祖。今云间九峰和淀山,海拔都在百米以下。一群小山丘虽不高,却与淀山湖荡群构成一幅上海西部地区的山水画卷,给人以一种出人意外的意境。南社诗人王大觉有《登淀山》诗:“梵唱空山寂寂天,几时唤起洞龙眠。红墙古寺低残照,黄叶寒林锁晚烟。静听潮声三泖外,平分秋色九峰边。数行飞雁欹斜势,倒映波心绿不圆。”原来在宋代时,淀山在淀山湖之中,因湖沙淤隔,经数代之变迁,山周围都化为桑田,成了村落。由此淀山离湖变远了,只有登上山巅,才能望见淀山湖全景。今淀山已成为淀山湖风景区的一个景点。
相传宋代建炎初年(1127年)间,淀山上有个禅帅,在山巅建普光王奇,俗称“淀山寺”。已有800多年历史,为本镇一处最古老的寺院。寺院规模宏大,有“弥陀殿’、“观音殿”、“关帝殿”、“地藏殿”、“大雄宝殿”等众多大殿,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佛像,高四、五丈,佛首有珠,夜发宝光。殿后有罗汉坟,内葬纯铜铸成罗汉塑像一尊。殿前有双井对望,名“通灵泉”,井中之水和淀山湖水相通.质厚而味甜,用以酿酒,久藏不酸。通灵泉旁有烈女亭,亭前有古银杏两株,虽枝叶茂盛,而从未开花结果。据说这是象征烈女的贞洁。淀山脚下有“三姑祠”,据传秦时湖中群姣竟斗,湖水为之沸腾,乡民深受其害,时有邢姓三女.名云鹤、月华、降圣,捕杀恶姣,四境得以安宁,后人建三姑祠,以志纪念。又云三姑各主沅湖、柘湖和淀湖,南宋嘉定七年(1212年),春,大旱,知县命主簿亲临三姑祠祭祀,不久大雨滂沱,鱼跃蛙至,是年丰稔,朝廷乃赐名“会灵”。
淀山上有浮图,曰鳌峰塔,下有潜龙洞,寺僧在小山上筑有明极亭,还有龙渊桥、通灵泉、一色轩等,后人又添建楼阁;凑成十景,人称“小蓬莱”。明代任礼部尚书的陆树声有《淀山十景序》称:“淀山形如负鳌,上有浮屠”,名“鳌峰塔”,塔旁小山上筑“明极亭”。山上普光寺两侧为白色窗棂的粉墙小屋,称“一色轩”。堂屋后为“彻见阁”。山麓有一石,相传西域高僧取经时,涉水堕石,故名“回径石”。山前一桥架水上,名“龙渊桥”,山后有一岩洞,深邃曲折,乡人名为“龙洞”。泉水经洞倾泻而下,直注“白莲地”,一潭碧水,清澈见底,煮茶品茗,则甘冽可口。淀山以环境幽静,风光秀丽著称。王昶《雨后登淀山望薛淀湖》描述:“晨飚振微寒,晓雨豁新霁。言访一拳出,绿涯泊兰枻。”许尚《淀山》诗:“殿阁辉金碧,暇观足画图。维舟一登览,疑陟小方壶。”杨维帧(1296~1370年)过淀山湖赴苏州途中,有感怀之作:“半空楼阁淀山寺,三面篷樯湖口船。芦叶响时风似雨.浪花平处水如天。沽来春酒浑无味,买得鲈鱼不论钱。明日垂虹桥下过,与君停掉吊三贤。”可惜至民国时期,山上原有塔、院并十景渐废。今淀山植树绿化,满山翠绿,郁郁葱葱,与淀山湖漪澜相依衬,更添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