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活力与效率 2025-02-06
什么是网格化管理呢?网格化管理其实是一种行政管理改革,它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和数字化平台,将城市管理辖区划分成单元网格,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部件和事件巡查,建立起监督和处置相互分离的形式。社区网格化管理,则是通过对社区划分若干网格,对网格内的问题和事件进行主动排查和巡查,建立起快速响应的监督和处置机制,是行政管理在社区治理领域的实践运用,是一种管理手段和方法。
这段时间与网格相关的工作比较多,一直没有闲下来思考,我们城市社区中的网格与网格化工作,到底如何落实落细?如何让网格变得大家会用、想用、善用,激活基层治理的活力与效率?想要把这些问题拉直,现在看有几个问题需要厘清楚。
一
2022年5月基层治理提升改革试点,全市推动网格建设,要求在村(社区)普遍建立网格,通过党建引领强化建设。按照300-500户的标准在社区划分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按要求配备“1+3+N”的网格力量,即:1名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1名网格指导员,1名民情联络员,以及N名下沉力量和微网格员。
按照试点改革的要求,在专职网格员和网格长人选的问题上,城市社区由现有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兼任,农村社区由村干部和其他聘用人员担任。N的力量则由下沉的“三官三师”力量和居民、志愿者及其他社会组织力量等充当。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网格管理服务工作逐步在基层形成习惯。在基层工作的同志们眼里,网格、网格员、网格化成为了当前基层工作的主流话语体系。这样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要求完全吻合。
对于政府来说,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主要优势是政府能够主动发现,及时处理,加强政府对城市的管理能力和处理速度,将问题解决在居民投诉萌芽阶段。网格化管理是一种科学封闭的管理机制,不仅具有一整套规范统一的管理标准和流程,而且信息收集、问题发现、任务分办、协同处置、结果反馈五个步骤形成一个闭环,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从而提升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正是因为网格化管理有这些功能,可以将过去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转变为今天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逐步成为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平台载体,并从试点、推广到建章立制、地方立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推动和执行的体系,网格化的话语体系已然深入人心。
二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理想的网格化管理状态,是这样一种场景:通过专职网格员开展日常巡查走访,了解掌握社情民意,及时处理矛盾问题。对网格排查上报事项,社区做好梳理汇总,街道根据问题性质和管理权限“吹哨派单”,相关职能部门主动承接、限时办理并反馈。与此同时,推动基层行政执法力量下沉网格,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参与网格管理和服务。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网格事件质量不高、街道和部门承接、反馈响应不快、下沉网格力量不实、网格服务组团不够等问题还普遍存在,主动用网、善于用网的习惯还有待形成。这些问题和现象,一定程度影响基层网格化管理工作质效,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努力克服。
比如,基础数据问题。数据质量直接影响事件和问题处理的决断。数据采集主要是通过网格员对辖区范围内的人、地、事、物、组织五大要素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管理,收集地理位置、小区楼栋、房屋、单位门店、人口信息、民政救济、党建纪检、工会工作、计划生育、劳动保障、综治信访、志愿者服务、市场商铺、安全生产、特殊人群、治安信息和消防安全等信息。这就需要我们网格员真走、真看、真记、真录入,适时掌握第一手资源,用大脚板走出真实的治理底盘数据。
比如,考核评比问题。以往考核重点放在网格员上报事件的数量、形成的闭环上,起点和终点都在网格员身上,导致网格事件处在低效闭环阶段。现在在逐步改变考核模式,把重点逐步转到部门、街道对上报事件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质量上,针对办理事件的时限、民情日记的篇数和质量等指标进行考核,对于办事超时,拖拉的部门进行扣分管理。
比如,员工合一的问题。网格员与社区专职工作者,在城市社区都是由同一个人担任,都是同一种身份。实践中往往由于过分强调社区工作者或网格员的身份,往往容易形成各干各的活、各唱各的调,导致力量重复消耗。网格员与社区专职工作合二为一,能够解决两个专职身份分裂的问题,可以按照条块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更多的全能社区工作者。每位社区工作者都分到网格中去,到网格巡查的时候你就是网格员,负责所在网格的走访排查任务;在党群服务中心工作时,你就是全能社区工作者,负责处理条线上的工作或协助其他条线上的工作。
三
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从社区治理的维度来看,这是一个互为补充和支撑的系统流程。只有在网格化管理基础上,才能找准问题和需求所在,才能根据需要或问题导向,制定精细化服务的具体举措。而网格化与精细化,都需要有信息化的支撑,这是提高管理服务效率的有效路径,也是推动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首先,要有“党建引领”实招。把支部建在网格上,社区网格党支部书记、党小组组长由社区党组织成员或社区党员骨干担任,并兼任网格长。鼓励支持离退休干部党员参与社区网格党组织建设。要求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网格报到,接受“双重管理”,八小时之内工作在单位,八小时之外奉献在社区。网格党支部综合考虑社区居民需求、城市发展需要、社会治理要求、基层党组织建设、物业管理规范等多方面因素,设立法治建设宣传员、社情民意联络员、文明新风倡导员、平安创建示范员、民主管理监督员、党员服务指导员、物业管理协理员,党员根据自已的能力和特长,认岗领责,任选“一员”作为自己在网格内的主要服务岗位,让党员居住在网格、服务在网格、奉献在网格。
其次,要有“多网合一”意识。由于传统的网格是从政法系统逐步改革发展而来,在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习惯中,往往把现在的网格仍理解为单一的政法综治网格,需要强化“多网合一”的意识,把社区内的党建和政法综治、民政、城管、信访、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等各类网格统一整合成“一张网”。对部门而言,也要改变以往的“政令”模式,网格整合后各职能部门不再另行单独划定网格,确需依托网格开展的业务工作,纳入社区已有网格管理,真正实现指令“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用“多网合一”回应“政出多门”,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
第三,要有“多元参与”主体。网格化管理要有活力、有张力、有效率,必须要把网格里的每一个“网结”联结起来、组织起来。通过挖掘社区达人、能人,发挥他们身在居民中、又有影响力的优势,发展成为网微格员、民情联络员,逐步让居民组织化;通过培育社区志愿服务团队,把热心公益的居民连接起来,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通过引导上级下沉社区的专业力量进入网格,成为宣传政策、联系群众、化解矛盾的主力军。社区治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只有通过广泛动员,把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把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活力激发出来,才能形成多元参与、组团服务的态势,真正让党委、政府的政策措施在第一时间得到宣传并落实,基层群众的呼声和需求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和响应,推动社区建设和谐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