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上海之门、国际枢纽”青浦新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5年01月14日
麦 哲 洞 察
M C K T U R E
青浦新城位于上海大都市圈、五大新城带、一体化示范区和长三角城市群的交汇点,规划面积91.1平方公里,预计2035年常住人口达到65万。青浦新城的定位是上海大都市圈的门户城市、一体化示范区的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的枢纽城市,是五大新城中唯一一个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新城。
思考研究其与五大新城的关系,塑造什么特质、配置哪些资源、如何襟带两翼,以长远的战略眼光、系统的战略布局和积极的战略运作,让青浦新城在这些竞合关系中脱胎换骨、脱颖而出。
麦哲开通了产业及“十五五”规划交流群,欢迎扫描文末二维码入群。
01发展机遇
战略定位高,青浦新城是对话全球,辐射长三角,立足上海大都市圈、引领示范区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紧抓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三大国家战略,以战略优势助力新城实现历史性跨越。
枢纽门户强,东联大虹桥、西接苏浙两省的上海市青浦区,是上海对内对外开放的“上海之门”,借助大虹桥,打开面向世界的开放扇面,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借助长三角,打开面向国内的开放扇面,服务国民经济大循环。
产业动能新,“长三角数字干线”推进上海东西发展轴上数字信息产业集聚, 青浦新城联动“青东” 、承接“青西,向东与张江科技城联动,向西与长三角沿线城市对接,中部与虹桥枢纽、一体化示范区的串联,力争形成一条万亿级的数字经济发展带。
02现状分析
战略方面,呈现“高站位、强枢纽”“弱联动、少合作”现状。较于其他区域,青浦长三角企业迁入数量居于五大新城末位。
(图片:麦哲中国整理)
产业方面,五大新城中三产占比最高,工业基础较弱。快递物流实力强劲,软件业营收增速全市第三。战新产业相较其他新城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市区产业体系下,青浦新城主要承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青浦区工业发展现阶段面临增长空间有限、战新产业占比低的结构性问题。
(图片:麦哲中国整理)
产业载体方面,青浦区3大市级特色产业园特色显著,围绕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和北斗产业进行布局,其中青浦工业园区是青浦新城产业发展主引擎,制造业主战场地位不断巩固,2023年青浦工业园区1116.58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比重64.6%。青浦工业园形成五大产业聚集,包括氢能、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
1电子信息电子信息产业是园区百亿级产业,产业基础配套强,产业链集中在封装测试环节,园区基础设施完备,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在硅片制造、封装测试、装备制造等环节有一定产业基础,已形成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群。青浦新城企业多集中在硅片制造、封装测试、装备制造环节,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布局缺乏基础,设计相关企业较少,未来华为研发总部入驻西岑科创中心,将成为青浦集成电路科创高地。
2新材料新材料产业是园区百亿级产业,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载体建设,已初步形成以先进高分子材料、新一代信息材料为引领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并着力建设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新材料研发创新、先进制造和示范应用基地,已聚集了赫格纳斯、索菲玛、晶盟硅材料等企业,金发科技、普利特均以先进材料入选上海硬核科技100强企业名单。
3生物医药生物医药形成一定产业基础,在中药、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等领域已具备一定基础,拥有赛伦生物、上药杏林、辰光医疗、西氏药业、新绿药业、绿谷生命园等龙头企业,青浦新城是青浦区生物医药产业最集中区域。
4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处于蓄力阶段,依托长三角数字干线迅速发展,拥有爱仕达人工智能谷、数字信息产业园等载体,“人工智能产业走廊”正在建设中,数字经济发展基础牢固,截至目前,青浦新城已集聚技术中心约100家、各级孵化器约20家。长三角国家算力网络枢纽节点起步区和长三角一体化数据合作示范区建设,青浦新城已集聚了一大批智能制造企业,优刻得数据中心建成启用、中国移动5G生态谷加快建设,上海数据集团等项目落地。
5氢能氢能处于起步阶段,青浦区氢能规划于2020年发布,已成立了首个长三角氢能研究院,中石化氢能总部、舜华、空气产品等氢能基础配套企业落地,已建成了上海首座35/70MPa油氢合建站。应用场景方面,率先在落户企业永恒力氢能叉车上实现应用场景零的突破,促成了韵达股份第一台18吨氢能源货运车顺利下线,已投运了氢燃料电池叉车、汽车,正探索氢能如何应用于交通物流中,因而青浦区成为氢能商业化的重要区域。截至2023年9月,青浦工业园区已引进氢能产业相关企业21家,初步形成了“加氢站-核心零部件-氢能车载设备-整车”绿色生态链。
(图片:麦哲中国整理)
03核心问题
青浦新城发展面临的四大问题是长三角区域联动弱、产业结构不均衡、工业增量空间受限、高能力科创平台缺乏。
长三角区域联动弱。青浦坐拥上海“西大门”、“数字干线核中核”战略,长三角迁入企业数量靠后,呈高站位、弱联动、少合作现状,枢纽作用未显现。产业结构不均衡。
战新产业发展慢,青浦区是五大新城所在区中战新产业占比规上最低的区。
工业总产值较低,青浦区规上工业总产值位于五大新城末位。
工业增量空间受限。工业发展空间高度集中,2023年青浦工业园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比重64.6%。青浦工业园增长空间受限,经过28年的开发建设,青浦工业园目前实际剩余可开发用地仅2000余亩,2022年,青浦工业园税收强度亩均5万元以下地块有366个,这些地块的亩均税收远低于上海市开发区平均水平。
高能级科创平台缺乏。产业创新支撑能力较弱,青浦科创服务主要以战略研究、功能服务为主,硬核技术研发相对弱。无高等院校或合作机构,青浦是上海除崇明之外唯一没有研究型大学的区域,虽然复旦大学第五校区拟选址落户,但开工建设到创新效应溢出还有很长时间。
04发展举措
积极融入长三角,完善协同发展机制。
建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交流对接机制,开展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招商推介活动;组织区内企业赴苏州、杭州等地开展供需对接会;成立发展联盟,形成产业协同共建共享、人才干部互派交流等机制。加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产业链协同发展,与江苏、浙江战略合作,加强与两地相关产业园区上下游协作,参与产业示范区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做强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带动做强先进制造业,依托华为西岑研发中心,发掘上下游产业机会,在“西岑孵化,青西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基础上,聚焦原始创新、重点领域攻关能力提升,加速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大空间供给,谋划新增长极。积极筹划工业新增长极(第二个“青浦工业园”),加大工业用地供给、加快培育特色产业园、加速推动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建设科创平台,加快科创要素集聚。高端行业活动,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论坛等形式推动一批高端创新资源在青浦集聚。科技创新平台,加强搭建集聚天使投资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投融资专业化服务平台,强化对优质早期科创项目的发现和投资培育;推进龙头企业、高校科创资源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