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指成拳”,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正破壁前行 2025年08月04日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之际,三省一市以科技创新协同为突破口,加速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共同体。最新数据显示,区域研发投入强度达3.33%,万人有效发明专利64.39件,三省一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较2021年增长145%。在2021到2024年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长三角参与19项,占比约50%。

8月1日,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分别表决通过《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并将共同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三省一市将结合科技创新工作实际,努力寻求立法“最大公约数”,凝聚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高度共识。

立法协同破壁垒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3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科技创新必须“打头阵”。

“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立法,是以法治保障凝聚广泛共识的关键举措,有利于解决一体化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加速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上海市科委相关负责人强调。《决定》共十九条,核心在于构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协同机制:既明确共建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硬支撑”,也设计创新券通兑、人才共育等“软联通”,为区域创新生态提供制度骨架。

在成功立法前,长三角的创新协同就已显实效。2021年,上海市率先修订《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规定》,设立长三角共享专章;苏浙皖三省在科技进步条例中明确支持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机制。政策协同下,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重大设施28个、大型仪器超5万台(套),总价值逾610亿元。

资源共享提效能

一台价值千万的电子显微镜,上海企业在线预约,当天即可在合肥实验室使用——这得益于长三角科技创新券的“硬通货”功能。2018年启动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如今已成为区域创新的“超级枢纽”。

“我们以‘科技资源+科技服务+科技政策’融通为目标,推动资源从‘可看’到‘可用’升级。”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发展部部长徐旻昕介绍道,平台不仅整合了5万余台大型仪器,更以创新券为纽带实现服务跨省流通:企业在线申领额度,直接抵扣异地检测、研发服务费用。

目前,创新券的通用范围已从试点时的“青吴嘉马”扩展到了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全域,安徽省马鞍山市。已有超过5000家企业申领长三角创新券,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创新券服务金额超过5.5亿元。

同时,平台还优化了一站式智能检索,推出了资源地图、需求对接、科技资源推介专窗、官方小程序等服务功能,方便企业使用,将科技资源做了更精细化的加工。

产业共融育动能

在普陀区上海化工院的实验室里,一瓶用于肿瘤早筛的关键试剂正在量产。此前该试剂长期依赖进口,价格高昂。“以上海化工院等大院大所为链主单位,联合沿沪宁城市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组建创新联合体,不仅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国产化,更推动同类进口产品降价近90%。”普陀区科委副主任陆海说。这背后是三省一市共同搭建的联合攻关机制:企业出题、政府立榜、院所揭榜。

自2022年《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实施以来,三省一市累计征集企业需求541项,立项87项,总投入超17亿元。攻关领域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扩展至生物医药、未来产业等新赛道。机制创新更在深化:2024年设立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首批支持15个“同题共答”项目;2025年发布《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建设工作指引》,24家联合体中18家由攻关项目孵化。

“挑战赛累计促成签约982项,金额达29.11亿元。”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执行总裁邹叔君展示成果。其中心打造的InnoMatch全球供需对接数字化平台,基于图谱和AI技术,实现秒级匹配技术供需,已集聚3.3万用户,累计征集6468项需求,汇集成果5370项,对接签约成功率达63%,在线签约8.1亿元。

此外,上海技术交易所做强技术权益登记服务、科技成果路演等功能,累计登记技术权益超2.2万条,服务高校院所、企业等近2800家次,实现长三角区域转化项目约5000个。

协同创新再升级

在沪苏浙交界处,一幅更大的协同图景正在展开——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区正式启动。该区横跨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规划面积49.16平方公里,剑指“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未来产业”集群。

“西岑科创中心将打造世界级科创小镇,成为长三角数字干线关键节点。”青浦园区负责人介绍。目前华为研发中心已带动2.7万科研人才入驻;金发科技全球创新中心加速汽车材料研发。2024年仅青浦园区规上工业产值即达157.3亿元,研发投入占比12.9%。

从立法破壁到资源共享,从联合攻关到跨域共建,长三角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重塑区域经济地理。随着《决定》的出台,三省一市在创新链上的“握指成拳”,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强劲的“长三角动能”。正如上海市科委负责人所言:“让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主体高效协同,我们才能在世界科技竞争中真正走在前列。”

未来,长三角将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加快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共享,吸引全球顶尖科研团队与创新人才汇聚,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勇闯科技前沿“无人区”,为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上海科技报 殷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