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抓住发展机遇,在三条“跑道”上比学赶超 2022年11月16日
记者:提起青浦,曾经大家脑海中的画面都是“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的江南水乡形象;如今,青浦早已脱胎换骨、正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枢纽门户这一目标稳步迈进。那么,青浦为什么要以建设“枢纽门户”为发展目标?
徐建:当前,青浦区正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上海“五个新城”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牵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枢纽门户。
放眼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确实需要这样一个“枢纽门户”。对青浦而言,要实现全面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枢纽门户”是时代风向,更是历史的选择。
记者:青浦有哪些基础优势和独特的发展机遇?
徐建:建设“枢纽门户”,青浦既有基础优势,更有机遇优势。基础优势上,青浦地处上海最西端,是上海唯一一个和江苏、浙江都接壤的行政区,背靠虹桥枢纽、面向长三角广阔腹地,“扇面”打得特别开,有底气、有实力成为国际枢纽。
更重要的是,当前,进博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新城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在此交汇,青浦能够在示范区三地、虹桥核心四区、“五个新城”三条跑道上比学赶超,这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不仅如此,在“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市域空间新格局中,青浦既是“新城发力”的主体,也是“两翼齐飞”的主体,使命重大。
目前,青浦已形成枢纽门户建设的基础构架。围绕长三角“地理中心、战略重心、功能核心”的目标定位,新城中央商务区、城市更新实践区、西岑科创中心控详规划、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青浦片区产业规划全面落地,崧泽高架建成通车,示范区城际线、轨道交通17号线西延伸、2号线西延伸、13号线西延伸、外青松公路提升工程顺利开工,青浦复旦国际融合创新中心正式落户。
记者:转眼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在上海成功举办四届、即将举办第五届,主场馆“四叶草”就坐落在青浦的徐泾镇。那么,这5年来,青浦是如何抓住机遇,让进博会这粒“种子”结出丰硕“果实”的?
徐建:从第一届、第二届进博会上海交易团的“首单”,到第三届、第四届的“首单首照首证”,青浦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的能力不断提升。
作为进博会的永久举办地,青浦将建成高标准的高端资源配置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盈港东路南侧的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6天+365天”展示着进博会的展品和项目;除此之外,青浦还有8家“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台和联合国亚洲采购中心,网易全球文创园、美的全球创新园、安踏全球零售总部等头部企业也在此安家。
记者:青浦区有关第五届进博会的服务保障工作进行得怎么样了?
徐建:青浦区圆满完成了之前四届进博会的服务保障工作。近期,我们召开了服务保障第五届进博会前线指挥部第二次全体会议,16个配套保障项目建设进入全面冲刺阶段;围绕提升展客商感受度和满意度,持续改进升级配套服务,服务保障精益求精;疫情防控方面,全面压实属地责任,对潜在风险点系统排查,全面强化重点场所监管。
记者:青浦的城市发展新格局正在持续打开,未来战略发展空间也无比广阔,那么,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青浦将如何乘势起飞?
徐建:在长三角示范区执委会的协调指挥下,青浦将与吴江、嘉善携手打造水乡客厅。我们正按照“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地、跨界融合创新引领的展示区、世界级水乡人居典范的引领区”愿景,围绕“一年搭框架、三年出形象、五年基本建成”的目标,把水乡客厅打造成“五共”(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赢)制度创新“试验田”和“五个一”共建模式的集中实践地。
我们正在建设面向长三角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今年年初,“长三角数字干线”正式启动建设。这条发端于青浦区、沿G50主干廊道建设、以数字经济为本源的数字干线,将形成一系列创新链和产业链,未来规模将达到万亿元级别。
以此为战略牵引,青浦将依托上海东西发展轴上数字信息产业集聚的优势,整合区域数字产业平台,向东加强与上海张江科学城的联动,向西加强与吴江、嘉善等长三角城市的对接,形成数字化创新合力。
记者:大虹桥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战略载体,青浦如何抓住这一机遇?
徐建:2021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上升成为国家战略,青浦又一次迎来国家战略的布局落子。仅仅一年,上海虹桥商务区青浦片区便实现税收100.7亿元、同比增长47.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7.8亿元、同比增长22.1%。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虹桥是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既面向长三角服务国内大循环,又联通国际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青东地区则是大虹桥建设的主战场。未来,青东五镇将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统筹,建立产业项目利益共享机制。
记者:“五个新城”是上海未来发展的强劲增长极,青浦新城又是战略资源最富集的新城,青浦新城建设要如何发力?
徐建:青浦新城将建设成为面向长三角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我们正朝着这个目标发力。这里交通便捷,15分钟虹桥通勤圈出门即达;这里产城融合,56平方公里、集聚六大产业组团的青浦工业园区与6.5平方公里中央商务区、3.2平方公里江南新天地互融共生;这里生态优越,21公里碧水绿环有机串联,彰显“高颜值、最江南、创新核、温暖家”的城市意象。
记者:以创新要素驱动新引擎持续发力,青浦的创新赋能空间十分广阔。如何实现?
徐建:作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地,各类创新资源正在青浦聚变成势。
这里有世界一流的高校科研布局,复旦大学将在青浦新城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联动布局,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计算与智能、生物医学工程三大创新学院各展所长,建设世界领先、国内顶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尖端技术研发高地。
这里有全球顶尖的科创研发平台,占地2400亩的华为研发中心2024年中将正式启用,总投资400亿元的西岑科创中心将打造“一园九岛三组团”,建设面向未来的世界级“水乡智岛”。
这里还有量身定制的创新生态体系,当前,青浦全区集聚了4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59家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33家高新技术企业。
记者:未来青浦将聚焦培育哪些核心动能?
徐建:高端产业是引领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青浦区聚焦“大数字、大健康、大商贸”,新一轮产业机遇正厚积薄发。
“大数字”方面,“1条干线、5大支柱、10个基座、3条拓展带”将竞相迸发,千百亿产业集群引领跨越升级;“大健康”方面,将进一步深化“3+6+X”生物医药产业布局,打造10.6平方公里的市级生命科学园;“大商贸”方面,将建设长三角消费中心城市,并构建区域商贸物流网络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中央对上海未来发展的明确定位。对于青浦来说,我们的时代使命就是落实好国家赋予的重大战略,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前行;我们的新跨越新出征就是建设好现代化枢纽门户,在上海当好排头兵和先行者的新征程中展现青浦担当。